1937年卢沟桥事变,烽火连天,清华沦陷,一首荡气壮怀的歌曲从北唱到南。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谒。”
这首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唱尽了家园沦陷的悲怆,壮志未酬的不屈。
此时的清华,已经被敌人占作伤病医院。阅览室成了食堂,生物馆沦为马厩,工学院成了修理厂,而新南苑住宅区竟成了妓馆。
根据南京政府的安排,清华、北大、南开师生从北京撤到长沙,又从长沙迁到昆明,三校合并临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平时校务基本上由梅贻琦负责。
本以为迁到昆明能远离战火,没想到日寇侵占越南、缅甸后,昆明变成了接近前线的重镇,屡遭日寇飞机的轰炸。
学生经常因空袭警报而中断上课,实验半途而废,校舍破坏,天雨无处不漏,学生在图书馆看书也要打伞。生活环境更是艰苦,学生住的是草顶泥墙的宿舍,暗无天日的盐行仓库,在不避风雨的草房里撑着伞睡觉。
如此恶劣残酷的环境,烽火连天,动荡不安。西南联大的教学何以继续,多年积累的薪火如何传续?许多学生都认为,书没法读了。
情势恶劣,这位寡言君子,平时只说一些“大概也许可能是,然而我想不见得,不过学校总以为,但是我们不敢说”这样简单句子的梅贻琦,说出了一番浩然天地的话,激励众人。
他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不应退却,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吾们要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告无罪”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烽火连天,持之以恒。
在梅贻琦的带领和激励下,西南联大全体师生激发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勇气,同仇敌忾,誓死坚守,在空前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另一番教育史上的奇迹。
闻一多教授每天在豆油灯光下工作至深夜,认真备课讲课,笔耕不辍。拿着四易其稿的《天问疏证》给学生逐句讲解。
朱自清讲《中国文学史》,仍坚持让学生定期交读书报告,有的学生一年写十几个,长达百页。
生物系动物生理实验缺乏原料与设备,索性就地取材,以昆明本地特产蝾螈为材料做蝾螈呼吸实验。
地质地理气象系把校舍附近的碉堡改作气象台。
甚至在抗战期间仍招送两届公费留学生,同样是人才济济,其中就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梅贻琦带领师生做好学习,生活上的拮据他一概不管,家人是否挨饿,他全然不知。夫人韩咏华只能做糕点到冠生园去卖,一时间,校长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传遍遐迩。
冯友兰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写道: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
风雨八年,这位清华的精神领袖,在这朝不保夕的时代,终于带领西南联大迎来了胜利,漫卷诗书喜欲狂!清华师生昼夜盼望的“驱除仇寇复神京”的伟大时刻终于来到了,梅贻琦要把清华这艘历经磨难的大船,开回清华园。而此时的清华园又是什么模样呢?明天继续一起阅读《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