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缺咸鱼翻身的过程中,对他帮助最大的应该就是胥臣了,然而郤缺发达了之后却很快跟胥家分道扬镳,转而投到了赵家的阵营中,成了赵盾掌握朝政的得力帮手,不得不说赵衰、赵盾这对父子拉拢人的手段实在是高啊。
鲁国宣公八年,郤缺代替赵盾担任元帅,开始调整晋国的争霸政策,郤缺认为,对于不服从霸主(晋国)的诸侯国,必须以武力讨伐,示之以威,对于已经臣服的诸侯国,则应多方怀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通俗的讲,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关于这一点《左传》中有记载郤缺的名言:
叛而不讨,何以示威?
服而不柔,何以示怀?
非威非怀,何以示德?
总之在郤缺胡萝卜加大棒的一番调教之下,当时中原的诸侯国很少会主动背叛晋国,除非是被楚国人打的实在是扛不住了。在郤缺的多方努力之下,已经被楚庄王冲击的摇摇欲坠的晋国霸权居然十分神奇的维持了下去。
然而郤缺可不是一个没有缺陷的“完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他高举“仁义”的大旗,但是在他自己的个人品德中有多少“仁义”的成分就十分值得怀疑了。这还得从赵盾之死说起,要知道赵盾死的时候晋国的二把手其实是担任中军佐的荀林父,郤缺当时的职务是上军将,是三把手,所以按照我国优秀的按资排辈传统应该是荀林父当元帅才对,但是赵盾对荀林父这个中立派十分不放心,生怕自己死后荀林父会对赵家不利,于是一番暗中操作之后把赵家阵营中的郤缺推上了元帅的位子。这件事可以说是赵盾干的最后一件缺德事了,不过他也就是欺负荀林父这种老实人,这要是换一个人的话只怕立马就跟赵家翻脸了。
当然了元帅的位子可不是白送的,郤缺上任之后不久,很快就找上了下军佐胥克,这个胥克就是郤缺的恩人胥臣的孙子,他本来觉得这没什么不对,毕竟郤缺能有今天跟自己的爷爷有很大的关系,郤缺对自己另眼相待很正常,但是这年秋天,郤缺却忽然对外声称胥克”病了“,强行解除了胥克的职务,让他回家“养病”,随后让赵盾的儿子赵朔担任下军佐。到此为止,赵盾跟郤缺之间的PY交易已经很明显了:我推荐你当元帅,你要保证我们赵家的权势。可怜的胥克则成了这一笔政治交易的牺牲品,胥克的父亲胥甲就是在”河曲之战“中跟着赵穿胡闹的那位,后来胥甲被赵盾流放到了国外,现在胥克又被郤缺赶出了”六卿“的行列,胥家经过了这两次打击之后彻底衰落了,遭受了无妄之灾的胥家人恨透了郤缺,认定郤缺不仅仅忘恩负义,还是胥家衰败的罪魁祸首,两家的后人更是彼此仇视,胥家的后人认定了姓郤的没一个好人,胥家、郤家就此陷入不死不休的局面,直到最后两家同归于尽。
郤缺虽然干了这么一件缺德事,但也不能因此否认他对晋国的贡献,郤缺应该是属于才大于德的那种人,他接任元帅之后,先后在柳棼之战、颍北之战中两次挫败楚国,打的楚庄王都快要怀疑人生了。虽然打赢了两场战争,但是郤缺却发现了一个令他十分不安的真相:楚国的实力一次比一次更强(楚庄王:傻了吧,爷有外挂)。基于这一点郤缺判断晋、楚之间的决战应该很快就要到来了,为了能够集中全力应对这场决战,郤缺决定要首先稳固后方,解决北方的麻烦,于是在他的安排下晋景公与狄人举行了会盟,双方暂时收兵,这次会盟之后北方算是安定了,晋国得以全力南下与楚国争锋。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郤缺虽然竭尽全力的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准备,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能够等到这场决战:鲁国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元帅郤缺郤成子病逝,同年六月,晋、楚邲之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