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一般来说,无论爷爷奶奶多疼爱孩子,孩子在感情上仍然是和父母更近。孩子最依恋的,永远是父母。这是自然选择、天性所定。有时听到爷爷奶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孙子是“白眼狼”,再疼他,他也是和他爸他妈亲――这其实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说明孩子和父母情感正常。相反,如果一位奶奶骄傲地宣称:“我家这孙子,只是从她妈肚子里过了一下。现在跟我比跟他妈还亲!”这反倒暗示着某种隐患。
那些早期由爷爷奶奶或他人抚养的孩子,和父母间永远隔着一层东西。要么互相不理解,冲突不断;要么特别客气,宛如外人。没有相守的长度,就缺乏感情的厚度。
孩子出生前几年,往往正是父母们在事业上打拼最忙的时候,但这不能成为自己对孩子撒手的理由。须知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对孩子用心,时间总会找出来,办法总是有的。如果此时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实际上是一种收益高的投资,受益者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
避免隔代教育,并不是说家长都要单打独斗,也并非意味着父母必须有一方辞职回家专门看孩子更不是否定老人帮忙的价值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幸福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教育”其实也很简单,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就可以。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
绝大多数老人都会帮子女照看孩子,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家庭成员间很现实的关怀。但这种事应该做得有度,如果“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教育”,就会过犹不及,变成帮倒忙。
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