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保险公司不久,正在努力积累客户的妹妹给我打电话诉苦,委屈地说:她怎么就不想想,我也得养家养孩子,凭什么白服务啊!
妹妹向来与人为善,热心肠,该她管的,不该她管的,她都要揽,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所以我时不时会敲打她,善良不能没有原则,那些把你的好心随意消费,只考虑自己利益,不考虑你方便的人,不能交。从事业刚刚起步,就要争取靠专业服务取得对方的信任,正大光明地赚钱,而不是靠无原则的退让,让度利益来笼络对方,否则必然出力不讨好,也无法长久。
事实上,你越没有底线,对方越得寸进尺。你不尊重自己的利益,别人也不会考虑你的福祉,这是人性使然。别指望对方主动照顾你的感受,而是要勇于争取自己的权益。中国人好面子,老怕谈钱伤感情,事实上,在该谈钱的时候不谈钱,才真的伤感情。
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根据阿伦森效应所言,人们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所以古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从一开始便热烈似火,甘之若饴的交情,只会一路下坡,没准不欢而散,而君子之交则从淡到浓,渐次深厚。
丑话说在前面,也是为了防范阿伦森效应。从一开始就把利益谈清楚,会让双方都有合理的心理预期;从一开始就无原则退让,当退无可退,醒悟过来要为自己争取权益时,对方必然心生不满,觉得你减损了他的既得好处,导致之前积累的好印象彻底崩塌。
所以,一个好好先生,貌似与人为善,却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得罪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他缺少必要的坚持,模糊了彼此的界限,破坏了共同的规则,往往好心办成坏事。而一个性格爽利,敢做敢当的人,往往对系统的运行帮助更大,因为他清晰的回应,让双方都能按照规则办事,少了很多人心算计的成本。 我们宁愿跟一个敢于维护自己利益,也不侵犯别人界限的人打交道,也不愿意跟一个处处做好人,却在无形中破坏了规则的人做事。
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人就是不能太要脸,敢当面怼回去也是一种能力。那些太要脸的人,往往不好意思计较,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怒不敢言,腹诽半天了,还得做出如沐春风的样子,活的忒拧巴。特别是对那些不自觉的人,好意思说出来,直接怼回去,开始可能面对面有些尴尬,时间长了对方自然会收敛,反而坏不到哪里去。
细细想来,不好意思分两种,一种是不好意思做损害别人的事,这是一种健康的良心平衡机制。还有一种不好意思是顾虑别人看法,哪怕对方做了过分的事,也选择息事宁人。 这种不好意思的背后是恐惧,害怕直面冲突,害怕对方的反驳和攻击。看起来是与人为善,其实是懦弱,不敢得罪人,怕对方说自己不好。
人并非总是理性,而是常常凭感性做出短视的选择。众所周知的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对人性的一个隐喻。猴子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无法预见远期的所得,从眼前利益出发,能多得就多得,至于以后,随它去吧。这种非理性的态度,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忽略了因此而透支的未来的机会。
人的不理性还体现在把自己看得太重,却不尊重别人的利益,恨不得好处自己全占了。其实在一个长期反复博弈的环境里,谁都不是傻子,因此既占不到大便宜,也不会吃大亏。总觉得自己最精明的人,往往失去了什么自己还不知道。
吴军老师在他的新书《见识》中讲到:比贫穷更可怕的一是缺乏见识,二是缺乏爱,三是缺乏规矩。
缺乏见识,人的视野就会被局限,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久的影响。 缺乏爱,就会显得小家子气,不懂得关爱别人,不懂得分享,不给别人行方便,留后路,长期下来,很难获得更多的机会。 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侵犯了别人的界限却不以为然。
一旦遇到以上三种人,最好敬而远之,对缺乏见识的人,说再多也是枉费。对缺乏爱的人,付出再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对缺乏规矩的人,你的自律只是供他去钻的漏洞。
当然,还有一种不理性是只看到人性的一个面向,要么善良如天使,要么可恨如魔鬼,没有兼容的灰色地带。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么把人想得太坏,总往最恶处揣测,要么把人想得太好,失去必要的防范。
人性复杂,无法用简单刻板的方式对应,自律自尊自爱是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前提,同时我们的善良也需带点锋芒,不惮做最坏的打算,不放弃做最好的努力,从人性本恶出发,寻人性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