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些名著,我于某一瞬间悟得:伟大的作品根本不会明显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而是最伟大的作家用最有力量的笔再现了生活本身。但是读者却可以有自己的思考。――纯属个人胡言
我感觉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小说中,托翁对所有叙写的人物和事件没有作出任何主观评价。
中国的七夕日,想捋一捊这部作品中的世间爱情。
托丽与奥勃朗斯基(安娜的哥哥)
奥勃朗斯基已经育有五个孩子了,却与家庭女教师发生了关系。一直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的妻子托丽发现丈夫的不轨行为之后伤心气愤不已。家庭一下子乱成一锅粥,这让平时基本不管家庭事务的奥勃朗斯基很苦恼。但是他始终不觉得自己真有什么错,只是为没能瞒住妻子感到遗憾。他从来都没想过会与妻子离婚另娶别人,与家庭女教师发生点儿事不过是要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寻求点刺激而已,他没想到的是竟然被妻子发现,更没想到妻子会因这点儿事对自己不依不饶。他低声下气求和好求原谅,并请妹妹安娜来家劝解。痛苦的托丽思前想后,主要还是因为顾虑几个无辜的孩子和自己离婚后可能要面对的艰难处境,她还是选择了“且行且珍惜”,憋屈着,别扭着,也得往前过。时间慢慢消弥了他们夫妻之间的裂痕,丈夫庆幸妻子最终原谅了自己,妻子也一直感念小姑子(安娜)保住了自己的婚姻。好在奥勃朗斯基后来没有继续犯浑,夫妻两个也算是相敬如宾至白首偕老。
安娜与卡列宁
安娜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与哥哥奥勃朗斯基由姑妈抚养长大。安娜才十八岁时,便由姑妈做主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级官员卡列宁结婚,因为这门婚事可以让安娜今后生活无忧而且能让她的哥哥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卡列宁也是很难做得自己的主的人,他在心底里究竟爱不爱安娜实在不好说,他说自己与安娜结婚“是神的旨意”,不如说他把与女人结婚仅仅看作人的生命中的一个义务而已。婚后八年,他始终恪守基督教徒的本分,出轨的事是绝对没有的,他大概也没有那份激情,因为他的心思全放在官场钻营上。可以想见他与安娜的婚姻乃至家庭生活是多么的循规蹈矩、了无生趣,他必须携手安娜出席上流社会的聚会时,美丽迷人的安娜也只是像卡列宁的一件体面的道具而已。卡列宁不解风情,不懂女人,他认为能给安娜丰足的衣食就够了,爱情是个什么玩意儿,鬼才知道。就是到了他明知安娜背叛出轨了,他也能克制得面部表情波澜不惊,只是压低了嗓门提醒或警告安娜不要失了体统做出有损他的声誉的事来。
安娜与伏伦斯基
安娜,拥有着绝色姿容和一颗不羁的灵魂。她在火车上的惊鸿一瞥让风度翩翩的伏伦斯基瞬间沦陷,啊,唱“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于是伏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抛弃功名如尘土,只愿抱得美人归。婚姻里从来没尝过爱情滋味的安娜哪里能抵抗得了这般架势,她也深知道义廉耻,纠结过,挣扎过,都没有用,那就下决心向丈夫摊牌吧。安娜选择了抛夫弃子,做了伏伦斯基的情人,而后离家出走。
一对璧人,世外桃源,双宿双飞,你侬我侬,不可谓不真诚,不能说不热烈。
可是,时间于他们俩而言,就是一把杀猪刀。安娜的心被对儿子的刻骨思念噬啮得千疮百孔,同时她又很烦恼伏伦斯基总是不理解她,更可怕的是她认为伏伦斯基对她的爱已今非昔比,因此深感不安而陷于各种作,她开始不停地追问伏伦斯基“你还爱我吗?”“你是不是后悔了?”“你已经不再爱我了是吗?”她在爱情里完全迷失了自己。激情过后的伏伦斯基渐趋理性,难免会为之前为了安娜丟弃了前程而有一些心情郁闷,还因为安娜不能与丈夫卡列宁顺利离婚让两人的关系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再加上安娜与他母亲之间的不融洽,最终让他和安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一地鸡毛。
安娜已没有回头路可走,她选择了没有爱宁肯死的结局,她希望自己在伏伦斯基的心中活成永恒。
我也不愿意评价安娜的爱情观,只是深为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
吉蒂与列文
康斯坦丁·列文一心倾慕公爵的小女儿吉蒂(托丽的妹妹),而情窦初开的少女吉蒂却痴恋上流社会的公子伏伦斯基拒绝了列文的第一次求婚,可是那一刻的伏伦斯基正被安娜迷得魂不守舍。两个年轻人都是既伤心又深感丟了面子。
好在他们俩都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列文返回到他的家乡,继续用心经营他的农庄,是典型的创二代,而且他还深入思考了俄国农业怎样可以“不流血革命”这样的大事,竟能在农忙之余埋头著书立说。吉蒂去了德国当战时护士,一边自我疗伤一边救死扶伤。一年以后,他们两个最后都想明白了,要忘记曾经的不愉快,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在身边亲友的热情撮合下,终于走到了一起。
日子当然是琐碎的,他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生活中必然会出现的各种小矛盾。时间于他们而言,像纯粮酿造的美酒,愈久愈香醇甘甜。
尼古拉与女友
尼古拉是康斯坦丁·列文的哥哥,他是一个因人生失意而自甘堕落的贵族知识分子。后半生,他浑浑噩噩,坐吃山空,混日子等死,找了一个风尘女子作伴。严格说,他们之间不足以谈爱情,只是互相需要和临时性伴侣而已。
以上种种爱情形态,现实生活里都有的吧?应该不只是托翁时代的俄国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