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丢在庄稼地里自由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该如何培养孩子已经是我们今天最主要的焦虑了,没有之一。
前几天一篇上海老教授拼娃的文章又火了,在控诉上海四大牛蛙而不得的时候,不得已出走西班牙,走曲线救国的道路。
我在公众号留言是:
其实还是没有脱离那个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谵语,无数的家长前仆后继的冲进去,有跨越龙门的,还有更多的倒在前进道路上。嘴里说出由着孩子的,我敢说一大半是求而不得的无奈,心底在抓狂。至少我就是。
看着一些同学、同事都把孩子送出国学习,或者在出国进行中,还是佩服不已,在家宣扬了好几次,都被鄙视回来。
老公语录摘抄如下:
-你就是跪着看洋人的那代人,经历过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你们的思想里面就只认为国外好。(好像他和我不是一代人似的)。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好,为什么要去国外?
-我告诉你,以后发展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国,别人是想着法子要来中国的,你还出去?
-我跟你说,这一代人和你们不一样了,从他们出生起,就不觉得西方有多牛逼,他们的生活是富足而安宁的,他们并没有如你们那样对西方的崇拜。现在有的一些思想,都是你们给灌输的。
-现在移民海外,就如同1949年9月30日加入了国民党,并留在了大陆。(其实不如说3月31签合同卖了雄安的房子)
-你以为现在出去的就是最好的?出国那么容易,大部分不过是在国外二、三流的大学混个文凭。真正牛逼的孩子,国内国外一样,根本不怕在国内考不上一流大学。
孩子现在高三,学校还不错,今年高考重本率有95%。前天和她聊天,她说,一些打算出国家庭的孩子就说:考不到理想学校就出国。听她的口气,并没有羡慕,还有丝丝鄙夷:成绩不优秀,出国也进不了好大学!我只是想,这样其实是让孩子放松了最后拼搏的那口气,虽然减低了压力。但是真的值得么?
之前听过一个对话类节目,也是讨论现在的出国潮的,其实,何时出国也还真是考验家长和孩子的。
相比以往,现在的主流是高中就到国外去读,相比之前,高考之后再去,省了一年的语言进修班,而且对大学能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快的适应。
但是,对孩子其实是更苦逼了,相比于在国内读大学,他们会面对更多的压力:
1. 首先是语言,我们还是不希望孩子忘记中文,可能很多人只是到国外镀个金,父母还是期望孩子学成归国的,何况很多还是独生子女。
但是语言都是有停顿期,基本上,出去后中文就停留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水平了。很难有更深的发展提高。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个论断:问为什么欧洲一些多官方语言的国家没有诞生文学巨匠?也就是写长篇小说的大师?都是一些写短篇小说的名人。
因为无法在深层次上驾驭语言。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思考的工具。不精通语言,就无法用它来进行深度思考。
就如同我现在英语流利,但在谈话的时候,也只是在我大脑里面不停的进行着中英文转换。能够让我第一时间哈哈大笑的还是国语的小品、相声。
所以初中毕业国文能到什么程度呢,就看各位牛蛙的了。
2. 出国,主要攻的就是外语了。先不说法语,西班牙语,就是最普遍的英文,好歹也得考个托福,GRE之类的回来吧。 认为这个容易的,跳过这段不看啊。
孩子们从小学,不,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必须开始学习英文。这种学习,不管是在多高级的国际班还是有多少个外教,都只是作为一个英语项目来学习。是学习,不是如同母语一样自然而然的掌握。生活中,大部分还是要进行着如我等这样的高速中英文转换。
想想我们学了多少年的英文还是什么水平,就知道孩子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和努力,别说孩子小,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那是母语。
3. 语言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特长吧,这点大家都懂的,即便不出国,也得会好几样,否则都觉得亏欠孩子。比如:绘画啊,乐器啊,书法啊之类。因为去国外,当然不能是古筝,笛子,琵琶这种纯中国的东西,得是大小提琴,钢琴,萨克斯,长短号等等主流西方乐器。还得看几场交响音乐会,听几部歌剧,最好能唱几段。
培养这些技能一点不比学习语言容易,尤其还得拿几个高等级证书。出现朗朗之类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不是因为热爱,而是需要。如小提琴对爱因斯坦是放松的方式,我们大部分最后只是以后在班级公司活动的时候装装逼,家里的钢琴成了摆放工艺品的好地方。
何况,我还听说,如果拉小提琴,选的老师不够好,姿势不对,很容易歪脖子的。家长慎重啊!
4. 对西方我们认知更多还有什么?体育。西方从来就不以文弱书生为美,小白脸是不受欢迎的。如果你不精一两项体育技能,是很难融入新同学的圈子的。这种体育项目可不是我们的乒乓球,羽毛球之类的单人项目。西方人更倾向身体接触类的体育项目:橄榄球,冰球,篮球等,就是有团队意识的项目。
嗯,还得送孩子多参加这些训练,否则,出去之后只和一帮中国同学呆在一起,估计英文都够呛啊,为了孩子的以后,拼上。
5. 当然还有其它的基本技能,如进行社会调研啊,参加公益活动,撰写项目报告,进行数据分析,独立生活的能力,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对社会的一些基本辨识能力,......所有这些都不是分分钟就会的。至于奥数奥英作文大奖赛等,一个都不能少。
从三岁开始到十五六岁初中毕业,天天不轻松。曾听说有一年广州小升初牛校招生,一家长掏出了十几本资质证书,瞬间将我等秒杀。所以啊,中年人,不要抱怨生活压力太大,和他们相比,是幸福得不要不要的。
好容易到国外进了大学,和国内进了大学就彻底放松可是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没有留过学,但就我所知,美国教育遵循课业负担与年龄相适应原则,幼教纯玩,小学半玩,中学开始紧张,大学全面紧张,再深造下去,就是成倍的紧张。
是不是和国内相反?国内是年龄越小越紧张,五岁要懂琴棋书画,进入大学以后反而就像美国小学一样生活了。
美国大学课业重,一是教材厚,16开以上的千页本,五号字密密麻麻爬满书页,老师一次课要讲50页以上的内容,而学生必须消化掉;
其二,要求课外阅读量大,除了教材之外,教授上课旁征博引,信口开河,然后就会布置大量报纸、杂志、书籍等资料要求学生阅读,一门课下来,往往要读三四本相关书籍和一大堆其他资料,然后交阅读感言或评价之类的材料,记入成绩;
其三,家庭作业量大而棘手,美国大学的家庭作业一般是思考性、调研性、观点性、评价性的(管理学科),基本不安排抄写公式定义特点性质之类的记忆性内容。中国的抄写背诵性作业,学生足不出户一两个小时可以搞定,美国这种作业,学生必须在读完书后再走进图书馆、走到街头、走进企业、召开小组会,没有三五天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完成的居多。别以为可以偷懒,不信你试试。
网上流传哈佛一位教授的名言:选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可想而知,如果学几门课呢?熬夜是家常便饭。家常便饭,家常便饭,家常便饭。
所以上海这个老教授的选择是如此的明智,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累呢?
完全可以反过来啊!
从小学就开始送到国外,让他们在美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顺便把绿卡,语言之类的都搞定,变成一个漂亮的香蕉人。
然后高中毕业以留学生的身份申请国内的985大学,清华北大随便挑啊,度过四年快乐的大学生活。
然后以外国人的身份在国内找一个好工作,你瞧瞧,这一生开始得有多圆满!
这么多年在国内的学费,这班那班的费用加起来基本上是够出去了。当然有出国打算的,一般都不会读义务制教育的小初中,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国际幼儿园,牛蛙小学,优秀民办中学的,这都是钱堆出来的。还不算买的学区房的钱。
所以,与其想着给孩子铺就一条好路,不如培养自己,多挣钱,然后捐学吧。我们把这叫做
教育投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