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荧黄灯光下,一个个安静的身影在书中沉浸,24小时营业的书店现在很难找到了。这,与智能手机方便我们生活而手机游戏、碎片信息却占据着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说,还能有大段时间看书的人,已经很少了。社会在飞速发展,读书,这个看似投入大产出小的事情,还值得我们做吗?一定值得!
读书,能让我们摆脱精神的庸俗
常和朋友谈起一个现象:一个人看上去面容姣好,打扮入时,令人心生好感,然而一开口讲话却将本来不高的涵养暴露的一览无余,瞬间人设崩塌。究其底,还是内在修养不够高,外表的光鲜亮丽却盖不住内心的荒瘠。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你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在塑造着你的内心和气质。我的朋友们常吐槽我评价一个人“开口不离气质”,没错,外貌终会随着时间推移很快消逝,衣着也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迅速过时,唯有气质,会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留存下来。而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只有内心的世界丰富了,其外在的表现才会光彩照人,也不外乎是这个道理。朴槿惠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刻读《中国哲学史》悟出人生道理走出低谷靠的是心灵的寄托,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态度更是其坚定精神的反应。理想信念,或许也能从读书中习得一二吧。
读书,能让我们形成其内在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最近读经济学,你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在权衡取舍;如果你最近读逻辑学,你的每一句话语都会细细斟酌;如果你最近读文学,你的生活将多出些诗情画意。每一种书,都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短期内影响着你,长期以来塑造着你。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或多或少反映着一些学科的知识:对某一人物的客观评价蕴含着辩证法思想,对诡辩的反驳透露着逻辑学的经典思维,对出行路线的规划渗透着运筹学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数人一直在用,只是不知道是什么罢了。如果我们能去深入系统了解相关知识,我们的思维不就更加完善吗?同时,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储备就更加充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多样。
读书,让你获取最为经典的知识。
书籍可谓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可以在短期内获取千百年来的丰富知识,这将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拓宽自我,当然,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是时时刻刻都应提倡的。我永远相信一个观点:没有一个人学不会的知识,如果有,只是智慧未开,尚无“解锁”此知识的技能与思维,日后加以学习理解,或能悟出。我们不求霍金爱因斯坦的超常智商玩转物理,但求成为知识充盈的“普通人”。只有知识丰富了,你的言行才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正如荀子所说:“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网上“读了那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一句毒鸡汤只是观望者的自我安慰,只有实际去做的人们才可以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你我在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