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年的中医课程结束了,很多同学都很伤感,虽然这一年并没有朝夕相处,但是从学校毕业后的确是再也没有那么不带目的,却又目标一致地与一群人一起度过那么长时间了。回头想想这一年,好多想说......
迷上中医,并不是这一年半载的事了,往前推推,大概有十年八年了,只不过对中医认知仅仅是:中医的伟大和强大是和一般人解释不清楚的......这两年也常常和一些朋友探讨,发现自己力挺中医,然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遇到小病小痛,依然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和父母的经验药。从来也没成功用哪个方子与哪个疾病打过一场胜仗。这让我有点迷茫。于是开始动念头参加个培训班啥的,找来找去,发现大医院偶尔有一些中医普及的课程,不过总感觉不太对味儿,偶然发现正安在深圳有班,惊喜了一下,开始做自己的思想建设,要每周奔波广深线,我能做到吗?结果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没过多久,竟然发现,正安开到了广州!有时候真的深深感到:缘分这种东西,真的不能用时间衡量,到了,一切水到渠成,虽然是十年前开始迷中医,但是现在开始学中医,却有了更多人生经历和体验,难道不是更好的机缘吗?在正安铺垫了一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后,坚定地报名了《中医一年通》的课程。
一年时间能干什么?过往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一年,一晃眼的事,孩子长大了很多,工作并没有什么突破,想读的书统统没读完,想去的旅行好像还在计划......当然从没有想过一年能从小白到中医大夫,因为我知道,当一个中医大夫,不仅要时间,还要有机缘,还要有愿力......但是,我想用一年时间能不能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呢?如果自己或家人有个头疼脑热,我可以“自带家庭医生属性”那就更完美了!在听了潘神老师的一个《周易与中医学》的讲座后,发现原来中医大夫也可以逻辑思维严谨,用科学用证据来解释中医的啊。于是就这样好奇有期待地走进了中一年通的课堂,开始了中医的系统学习,三大模块: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外加经络、外治手法、针灸等等,一个不落!
第一天上课,深深滴观察了一下身边的同学,感觉到学中医的同学不外乎两类人,自己或身边的人得病了,受益于中医的神奇强大,决定深入中医,不再在门外看热闹的。另一种就像我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迷妹一枚,周易,奇门遁甲、紫微斗数、子平命理,风水、佛学、道学、中医,看似分离的学科,却又内在紧密相关,大道至简!从未象现在那么渴望了解那些背后的天道。学中医的过程就像一个解密的过程,一层层揭开神秘面纱,让人惊喜,让人震撼,却又回归本源,直指内心......
说实话,一年下来,我并没有成为一位中医大夫,本该产生目标没达成的焦虑感也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多了一点点安心,师傅领我进了门,后面的精进要靠自己的,这感受甚是奇妙。与职场体验竟是截然相反的。
我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医学成了哲学,收获了一些学习的思路,生活的思路,用心体会了一些道理和古老智慧。用文字分享的真的就只是点点滴滴……
圆运动的李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中医就是一个颠覆三观的过程,在这一年我深深体验到了这一点,虽然我们一直力挺中医,但是其实骨子里接受的实验科学的教育让我们很不容易真的用中医的所谓全息思维,整体观来看待我们所说的病和症。
潘老师,我们中基、中诊、中药的老师,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老师,潘老师本身逻辑思维严谨,对辩证的解释,用药思路阐述最让人着迷。面对一群中医小白,课程设计也是用心良苦啊,在学中基的时候,讲五行系统,就在各种症证表现中搭配了用药和思路,当时我们只会拼命把老师讲的每个药名字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算是心安理得了。像是得一偏方,心中甚是欢喜的感觉。到现在,学完了中药,方剂,经方、中成药,回头看看那些笔记,总有那么一两个症证能让你发出“喔,就是这个理!”的感慨。
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知识点,同学们都会有不少实际遇到的病人问题,这时候通常都会提问,“糖尿病可以用这个方子吗?”“心脏病能用咯?”每当这时候,老师对毫不留情的回答:这个我无法回答你……..一开始,大家有点蒙圈,到现在,都很自觉滴在后面加上一系列的症状描述,而这个时候,老师依然不正面回答,带着大家用学到的辩证法则,抽丝剥茧,一步步接近身体的真相,再对症下药下方。过程真的其乐无穷,一直在体验我们面对的到底是“病的人”,还是“人的病”……
路老师,教我们经络,这个课程短短四天,却是让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结合之前学习的阴阳五行、精气神,让我隐隐感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无经络不中医,经络知识烂熟于心,中医思路也将逐步清晰。老师介绍的一本书《内证观察笔记》,到手后就随机翻看,在看了关于三焦的内观笔记后,让我非常震撼,介绍给先生看,一个科学分子,他也是啧啧称叹!原来向内看,向内找,有那么多玄机和秘密有待我们自己去发现!一开始学经络,总想对照标准,按压某个穴位后,很是疑惑为什么我不像其他人感觉的那么痛?为什么我的按压后就一块瘀斑,别人没有?…….其实,每个身体是那么不一样,经络让我们“审微恙”,我想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聆听身体的耳语吧,所以每个人的身体发出的信号又怎么可能是标准化的呢?
范老师是我们的针灸老师,一张年轻鲜肉脸,我一直怀疑他一定没少在自己身上用针!上了他的课才发现,也许用针只是一个很小的环节,用中医的平衡思维以及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等等这些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难怪容颜不随岁月的改变了。针灸课最大的收获竟然是消除了对针的恐惧感!第一针,第二针,在老师的鼓励下都扎进了自己的穴位,那种一针下去后,突然遇空,针一沉的感觉非常奇妙。当然也试过各种不对路,位置没进对,歪了,一直没找到得气感等等。最爱范老师一句话:学中医,先套路,后思路!对于任何的学习,都是这个理儿!也许我们一开始就是从得到一个偏方开始的,尝试——有效——再尝试——无效——总结有效无效的原因——有微调的尝试……最后不知不觉到辨证论治。那些藏在了套路中的中医思路,我已经隐隐感觉他们就像某个气团正在暗处涌动,需要等我一一实践套路之后发现他们,变成我自己的内在……
中医是对人不对事(病)的,西医更关注对事(病)不对人。就像职场上非常强调“最后的结果”,因此也倡导“对事不对人”,难怪企业运营和西医同样能做用流程制度标准化等做成统一的盈利模式,而“对人不对事”的模式为啥难以成功?职场上,在一个人身上花很多的时间去发现发掘再发展,似乎在任何企业都是凤毛麟角的案例。并且,还未必收到预期效果,但是有一点能事半功倍,就是当事人的真正深度参与。试问一个自己有想法有目标的职场人,配合公司给的职业规划,轮岗计划之类的,能不比只等待的那些人更快或更容易获得成功吗?同理,如果一个来向中医大夫求诊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身体出现的各种病症除了需要大夫系统化帮助自己调理,还需要自己改一改生活习惯,比如从夜猫子变成早睡早起;从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而自己闷闷不乐到培养自己的良好兴趣,找到通路疏通自己的郁闷。如果是这样,哪有看不好的病?这里涉及到一个背后的逻辑就是,大夫和求医者之间是否能用同一套语言系统在对话,如果不是,那么就先变成是吧。也许这是我之后在中医实践道路上的一个方向,不能成为一个中医大夫,那我就像梁冬老师那样去传播中医的语言体系吧。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黄金天时地利上,顺势而为,添一笔浓墨重彩的人和!就像路老师说:不带着任何目的和企图心,就等待吧。
������ 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