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思维的破局
女儿快上小学了,出于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工作上的考量,我想送她去寄宿制的民办学校上学。为此,征求多方意见,却不想迁出一场思维的破局。学会了一种做生活的选择题的能力。
关于该不该送女儿上住宿制学校的问题,大部分女儿同学家长几乎是一边倒的意见,主要分成以下两派:1,你也太舍得了吧?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2,女孩子这么小住宿不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的都是答案,关于理由却出乎意料的一致,就是以上两点。却没有人问为什么?为了回答自己心中的这个为什么,我看了很多书,关于教育的和成长心理学的,其中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园丁与木匠】,【爱、金钱、孩子】,童年是一种风险解决方案,父母也是其中的参与者和成长者。找到了方向却不知如何注解,一直到以下三段故事,三个答案的发生,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释。如何学会一种做生活的选择题的能力呢,答案就在三个故事里面。
助理的角度
第一个故事是我的助理桢桢,当我问她这个已婚未孕的小姑娘“我到底该不该把小孩送去住宿?”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指望在她身上找到答案。
但是,她很认真回去和先生探讨。
先生问她:“其实你不需要思考,我就问你?站在你的角度,你是希望萍姐多卖点保险还是回家带娃?”
桢桢说:“那当然是多放工作上。”
她先生:“那不就好了,你要做的就是收集住宿的优点就好了。”
当她告诉我整个过程的时候,我突然明了,原来身边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出于自私的角度,这个答案相当有意思。基于她给我展示的这个思考的过程。
蔡老板的思路
第二个是蔡老板,银行出生的蔡老板以高智商善分析理性著称。女儿在学而思上创新班,而且是班里的尖子生。
他和我分析父母做好教育有两个条件: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足够的金钱支持上好的培训机构和学校;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父母足够花时间和经历;
基于以上两点女儿刚上一年级的他给了一个示例:他家这样父母双方任何一方都可以对小孩进行辅导,同时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协助接送,也就是至少有4个点位来服务1个小孩的情况下,他的工作从女儿上小学后也至少耽误了3个月。
“那请问,有你几个点位?”他向我提出致命一问。
用脚趾头一算,我家二胎,只有婆婆帮忙。严格意义上能放到我女儿身上的点位最多1.5个人。
好了,他又问我一个问题:“你有选择吗?如果你满足条件一,那你就必须有时间工作;如果选二,那钱从哪里来?到最后还有二吗?”
蔡老板的思考过程,让我醍醐灌顶。所有的选择题是要基于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单纯看答案本身。
学习的成长
第三个答案是来自于樊登。同事圈里读书氛围非常浓郁,每周都有早会会读书30分钟。2019年成为樊登的会员。【爱、金钱、孩子】这本书里的一个观点,现在社会的家长汲汲营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和培训,本质上是属于专断型的父母,但即使是专断型也好过那些忽视型的,但是没有一个家长可以说在教育上是十全十美的,本身就是一条摸索且成长的路程,同时论型态,最好的父母是权威型的父母,但权威型的父母需要对自身素质很好和理念非常专业,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不知道做出何种选择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或许,自身能保持成长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
经过这三段故事,我突然意识到,当遇到事情我们去和不同的人寻求答案,在助理的故事里,因为角度的关系,我们可能只是找到了别人想给我们的答案;在蔡老板的故事里,我会发现做减法的能力才是核心能力;通过读书去寻找人生未知之解,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也是教育本身。
所以,当我们去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时,如何去做选择题呢?秘诀就是:不妨和大多数人聊天,听少部分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做决定。但这里最终能作为意见的建议,它必然有过程,否则只是一个评判,那对我们来说毫无参考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