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更新,上次聊到了渠道,这次就说说产品和卖点。感谢我这么多年product marketing的工作经验,多年的磨练让我对产品有种直觉,就是靠它的帮助,我还在有条不紊的度这个产品从零到一的劫。
让客户看到你之后产生购买欲望,除了包装宣传品牌外(这些我们都先不讲),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卖点了。关键的是卖点要和客户的体验是吻合的,简单说就是客户被你的产品打动,购买后觉着没上当甚至还超出预期了,认为这个钱花的值。
怎样才能被打动?怎样才觉得值呢?
卖点的设计就是对需求的把握
所谓卖点,就是客户的需求。卖点好,就是抓住了客户的需求。
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把卖点等元素都要考虑进去。最重要的产品立项阶段,要有细分市场对应的用户需求、应用场景、市场容量、需求权重分级、竞争对手分析等等。在大公司里做惯了的人,是会被宠坏的,因为资源到处都有。我记得以往我们在产品研发前的立项准备,都是各方面拿数据,有在外购买的权威报告,有来自市场销售一线的历史数据,有竞争对手的情况摸底,与客户各部门一轮又一轮的会议沟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前期分析是重中之重,只要是需要的数据,只要想到,公司总会有资源配合你拿到。轮到我自己做产品,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权威的数据报告动辄上万块,2C的市场调查更是价格不菲,最关键的是类似这样的细分市场没有现成的数据,即使我花大价钱购买了,对于我指导意义究竟有多大?是否精准到可以快速收回成本?在资金资源什么都缺的初期,我只能靠自己。
2C的市场和我以前做的2B不一样,因为客户太多太散,只是身边人的市场调查,样本数太少,意义不大。怎么办?
1 自己做客户,从客户的角度来提需求;
2 参加类似的活动,从客户的角度来挑刺;3 靠直觉,这个东西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都靠数据说话,那么市场就是售后,就是历史研究。总是有一些东西需要直觉,需要大胆的再踏出一步。
4 大胆设想,小步快跑,快速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百姓的话,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有了想法,不妨做个试验,来进行验证。我们早期曾经做过免费、超低价活动,无非就是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快速的验证,来看市场的反应。
经过这三板斧,我的结论是:线下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有需求,而且是在逐步增长的,但是要有趣、有料、有系列。有趣和有料之间要有一个很好的平衡,我们原来执着于有料,希望把什么好东西都放在里面。比如说原来外滩的活动,我们会把交响乐、物理实验、临摹、外滩的风格发展、各个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的美......等等都放在里面。后来发现行不通,因为孩子根本接受不了。每个活动只放2-3个知识点,每个点都讲透,这才是比较好的比例搭配。有趣,是在有料的弯路后走的第二个弯路。我们发现知识性太多,没有意思的时候,就想把趣味提升,所以搞了很多互动小游戏。为了互动而互动,没有大的意义,所以再修改,围绕着知识点而设计的互动,不用多,切入的好,就是锦上添花的互动。有系列,就是产品要做全,不要让孩子参加完一个活动就完了,关键是要有逐步的提升。比如说我们看建筑看街区,街区是什么样的?我们能不能在外滩、多伦路、城市最佳实践区,从1842年建埠,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文人荟萃的地方,再到未来街区的构想,把街区说明白?学校是什么样的?我们能不能讲现代大学和古代文庙,让孩子了解学校也是变化的,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些都不是靠一个活动教给孩子的。
这一part,我想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发现: 以往我认为这个活动的老师很重要,背景一定要硬,先是想到了教授,大学老师,一线教师,最起码也是该专业重点大学的硕士以上级别。可是真正实施起来,我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大多数客户不买专业背景的帐。太专业的人放不下身段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容易把事情讲的艰深复杂。能够深入浅出,既让孩子喜欢,又有知识储备,家长最喜欢的是这种复合型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不是一定背景很硬?反过来说,大学里培养出来的这些专业毕业生和老师有多少是这样复合型的人才?我只能说四个字---凤毛麟角。
好产品的标准:这钱花的值
产品是否好,只有一个标准:客户觉得这钱花的值不值。对于这一类线下的活动,提出的要求再高,就是客户花的时间值不值。如果这两个小时,孩子有兴趣,学到了东西,而且后续还能让孩子受益,这就是值。
我把我们的活动依然定位为学习。不管形式怎么变,让孩子有所收获是最终的目标,也是让家长衡量是否值的重要标准。怎么学?VIP小班制,趣味与实践结合,系列化,这是我们学习的形式,也是我们的优势。市面上游学的产品有很多,但大多数是老师讲、一大堆孩子听这种形式。我觉得这种学习还不够,像孔子时代那样的体验式学习才是我所向往的。一个班没有多少人,老师可以和每个学生交谈讨论,学诗词的时候听音乐,讲理论的时候可以到户外。浸润式、平等的交流,再加上每次活动时对应的手工实践,这才是我觉得理想活动模式。
上面讲的是活动的主体。如果让活动的时效更久,我们就借鉴了学校的模式,要有预习也要有复习。预习,是为了让孩子吸收更多的背景知识;复习,是帮助大家回忆,至少把这次活动的纲要部分能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在复习中,能和大家产生讨论就更好了。在以往的复习环节,我们还会讨论中拓宽,比如说在清明上河图活动里,就延伸了城市规划、古人的节假日和职业等各方面在活动时的知识,连我都觉得受益匪浅。
别人的活动是半天,我们的活动周期是4-5天。谁再说不值,那我请你喝茶,咱俩好好唠唠。
一提到自己的老本行,就止不住的写。确实感受太多了,这里仅仅提到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理念。如何开发产品,如何保证质量,这都是我该想该做的事儿,篇幅有限就不多讲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创业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知道自己的边界,就是我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干啥。我还是喜欢做产品,活动就是产品。看见自己的创意得以实现,知识得以传递,这就是我收获的最大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