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篇散文写得很好,叫《一见杨过误终生》。该散文题材取自金庸系列小说,描写郭靖之女郭襄与杨过风陵渡口初相遇,从此半生陷于情爱,41岁时大彻大悟,出家为尼。作者借郭襄的口吻,写了一首小诗。
我走过山时,山不说话,
我路过海时,海不说话,
小毛驴滴滴答答,倚天剑伴我走天涯。
大家都说我因为爱着杨过大侠,才在峨嵋山上出了家,
其实我只是爱上了峨嵋山上的云和霞,
像极了十六岁那年的烟花。
元稹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想,用到郭襄身上,应是十分恰当的吧。
小时候,村里有位独居的老人,乡亲们都挺敬重他的,称呼他为老先生。老先生以前在村中执教,后来教育正规化,他这个没有教师资格的先生自然下岗了,但村民依然称他为先生,先生渐老,便成了老先生。
老先生有个独特的习惯,回避女性。
关于这个习惯,我还和小伙伴们测试过。我们躲在树后,等老先生走过来,我们就把偷来的女人内衣扔出去,吓得老先生面色铁青,头也不回的走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先生落寞的背影依然在我脑海里时隐时现。
后来我渐渐长大,其间从大人们口中了解到老先生怪习惯的原因。许多年前,老先生也才二十出头,和村里一位女子青梅竹马,郎才女貌。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家对男欢女爱都比较避讳,但大家承认这对情侣,不认为他们乱来。
后来高考恢复,老先生去大城市上大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老先生可以上大学,那位女子却不得不嫁人了。比现在年轻人毕业即失业还悲哀的是,老先生一毕业,正准备大展宏图,却听闻挚爱已然嫁为人妇。
听说老先生学成归来,两人隔山相望,人言可畏,他们只能各自落寞归去。我想,彼时老先生见到女子之后,归去时的背影,应该和我幼时见到的背影差不多吧。
女子远嫁他乡,从此老先生再也无心功名利禄,一心执教,这一站就是几十年。
过年时节,老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想来是“知识分子”之间聊聊天,我便欣然应允了。我们谈了村里的变迁,又聊到我小时候的顽皮,我委婉地问老先生,是否为往事感到遗憾。
老先生看了我一眼,便知道我想说的是什么往事了。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啊。”
2
最近,表哥频频在朋友圈发布酒会照片,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几乎从不发朋友圈,也不怎么喝酒。
听家里人说,表哥和他女朋友分手了,双方家长都已经见面了,却因为双方家长不满意对方家庭,他们不得不分手。这真的印证了一句话: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
听闻表哥已经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到爱莫能助,毕竟我们兄弟都是谈婚论嫁的年纪,谁也不好在这方面指导谁。
我想起自己也曾如表哥一般,行尸走肉地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看来,不过是在感动自己。
正如知乎上某答主点评一个屌丝追女神的故事。屌丝省吃俭用,千般讨好,万般追求,到头来都比不过富二代一顿烛光晚餐。那晚屌丝在女寝楼下等了一夜,第二天才被女神室友告知女神一夜未归。答主的点评也就几个字:不过是在感动自己。
分手后,夜夜买醉也好,竭力哀求也罢,其实自己心里很清楚的明白,种种行为,种种思绪,都是于事无补的,到头来,也不过只是感动了自己。
3
金庸老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写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一点也在《止学》当中有体现: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就是说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很幸运。
古人诚不欺我也,这两句话,我引为人生格言,特别是在感情中,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投入太多感情,更不要流露太多感情。
再回到恋爱之中来,因为无法做科学的统计,以我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来看:大多数人,穷极一生,也难以找到灵魂伴侣,合适已属难得,凑合才是常态。
我常常感慨,要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如此,我才发现,将情感收敛起来之后,这个世界远比我想象地精彩。
当我不再滥情,便可以过得潇潇洒洒,遇到和往事相同的情形,也可以坦然面对。同时我也感到遗憾,因为追寻故人,一个人漂泊异乡,和曾肩并肩的小伙伴们渐行渐远。
多年前背《归去来兮辞》时,“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不过是晦涩的十二个字而已,没想到多年之后,才慢慢理解了这句话。
情执不必久陷,回首已是惘然。
大家好,我是渊七,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 渊七(ID:taboo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