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以下只是我的个人观点,突然想到,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我不是大家,不同之处,勿见怪。
我喜欢朴素的语言,那种感觉就像是两个人面对面地交谈,一个娓娓道来,一个洗耳恭听。
假如用心,把写东西当做说话,那么写出的东西自然是有逻辑,有真情的。
有时候觉得纸质的书是电子永远不可比拟的,看着那些印刷出来的铅字,一行一行,读着是种享受。电子虽然方便,但它总是浮躁着我的心,可能是其它软件的诱惑,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定力的原因。
假如读书也要很大定力的话,那岂不是在苦身修行?那这就把读书的乐趣大打折扣了。
读书,我更认为是出于喜欢。假若要为了修行而去翻书,看到不懂的,不通的文章却强行读下去,那对于读书而言,这有什么趣味了呢?可能是世界观不同,我倾向于积极行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有时候不赞同去读不喜欢的书。
我当然不是在鼓吹逃课,上课看课外书了。这性质是不一样的。读书是种自由,是一种享受,一种权利,而上学是每个学生的责任。记得我高中读过的政治书上就有过一句话,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写作也是一样。
其实,我们还不能称它为写作,只能说是写点东西。在这就不扯开去谈了。以上是从“洗耳恭听”来说的,这写东西就要从“娓娓道来”讲了。
我喜欢汪曾祺的的写作风格,他的断句,就像一串串葡萄,有大有小,都别在一条枝上。其次,他的语言简约明了,精准到位,看他的文章就像听一个白发老人在淡淡讲述故事,很温和。
大多作家的也是这个“娓娓道来”的理。娓娓,它彰显出作者的行文布局,让整篇文章读下来虽然不是行云流水,至少也不突兀。有些人读完了,会说结构安排怎么怎么,而有些人会说,主人公怎么怎么。前者就是行文布局的问题了,这好比一个说话,既然说话都结结巴巴,顾头失尾,那写东西也会让人诟病。而后者,就是关于内容了。这行文就又跟建屋子有点相似了。把结构,把地基打好了才能请人进屋喝茶,品味文章精华。
道来,这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怎么说话,说的话都是有着一套语言系统。
这语言系统,随着生活潜移默化,与生活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我看过张嘉佳的作品,很喜欢那种调侃似的语言对话,简单却又不失文雅的叙述方式,更喜欢那个痞痞的文艺气息。其实,我们不要觉得它很受欢迎就去模仿,我推荐写出自己的风格,虽然没有风格,但也要做自己。
只要语言精准,不管你是“他妈的”“贼厉害”地说出来,还是“如今已亭亭盖已”地写,文章自然会真情流露,打动读者。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把语言比作河流的话,那情感就是海洋,最后每条河流都会汇入海洋,所以,道来的“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