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历史才有意义。每个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很多可以评说的历史故事,每一个历史故事都是鲜活而生动的,都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历史意义。所有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千姿百态、灿若星河的民族历史。
北宋王朝有一个“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历史故事,至今读来仍有警醒意义。
公元997年初,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弥留之际。在这种情况下,大臣吕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吕端当上宰相的时候,已经61岁了,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太宗皇帝重用他,正是看中了他沉稳持重的性格,认为他堪当大任,实际上是希望他能在不远的将来,承担起辅佐太子赵恒顺利登基的重任,完成皇位的平稳交替。
太宗皇帝任命吕端为宰相时,朝中曾有人反对,认为吕端平日里为人处事糊里糊涂,不宜为相。太宗皇帝却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到底糊涂不糊涂,历史很快给出了答案。
大宦官王继恩是宋太宗终极一朝的红人,担任宣政使,十分受宠。因为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急忙令王继恩出宫去把自己的儿子赵德芳召进来,然而王继恩却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去把赵光义召了进来,这就为赵光义成为北宋第二个皇帝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王继恩在宋太宗当上皇帝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宋太宗赵光义又即将离世,王继恩此时却忌惮太子赵恒英明神武,担心太宗之后如果是太子赵恒即位的话,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他认为,太子赵恒是既定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拥护他为帝,太子肯定也不会感激他。而如果拥护已废的楚王赵元佐继位,元佐肯定就会感激他,他就有了二次拥立之功,可以永享荣华富贵。
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驾崩,王继恩赤膊上阵,赵元佐是太宗长子,他拿出立嗣应立长为顺的理由企图说服李皇后,李皇后觉得不妥,认为这样的大事应该先与大臣们商量商量,于是就让王继恩去传召宰相吕端。两宋时期,由于实行扬文抑武的国策,文人的政治地位是很高的,君臣关系可以说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最融洽的。
吕端早就听闻了王继恩有拥立楚王元佐的图谋。如今见他奉李皇后谕旨前来宣召,虽然已经明白了几分,但却佯装不知,故意告诉王继恩,太宗已经提前写好了遗诏,就放在自己的书阁之中,还要他和自己一起去寻找。王继恩由于心里有鬼,当听到吕端的话之后非常紧张,他想自己先找到遗诏,然后再把它偷偷毁掉,以便实施自己的罪恶计划。
王继恩于是迫不及待地抢先走进了藏书阁,吕端见状立即将他反锁在屋里。然后自己赶快去见李皇后。王继恩这时才明白过来,他中了吕端的计,可惜为时晚矣。山不转水转,他的好日子也终于到头了。
李皇后见到吕端,说皇上晏驾,自古立嗣以立长为顺,而今应该怎样传位呢?
吕端肯定地说,先帝活着时册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太子是储君,这是绝对不能更改的。
吕端回答地凛然正气,李皇后没有办法再提出异议。吕端嘱咐内侍立刻传皇后谕旨,迎太子进宫,到福宁殿即位。
就这样,太子赵恒顺利到福宁殿继承皇位,然而却于帘后接见文武百官。吕端担心此时是有人假冒赵恒,硬是不拜新君,上奏卷帘,确认是真太子赵恒之后,这才回到大殿之下,率领文武百官参拜新皇帝。
吕端没有费一兵一卒,将一场可能掀起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用智慧化为乌有,保证了赵恒的顺利登基。赵恒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这便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历史典故。
什么是大事?对于个人来说,生死才是大事,名利皆为小事。对于国家来说,国家的兴衰荣辱、最高权力的归属才是大事,其它皆为小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主席曾夸奖叶帅“吕端大事不糊涂”。后来,叶帅在结束十年内乱,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新纪元的历史关头,发挥了无可替代、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叶帅果真成了新时代的“吕端”。
《菜根谭》中讲: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在一些小事上不会太计较;愚蠢的人,在小事上总是很聪明。所以,在小事上聪明是一个人愚蠢的根源,而在小事上糊涂,才是一个人真正聪明的表现。
生活中总是容易见到一些耍不尽小聪明的人。他们善于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善于偷奸耍滑,掺杂施假,以次充好,以最小的投入换得最大的回报。总是容易占到小便宜,总是容易找到人生的捷径。然而他们却没有人生大智慧,也不懂生活的大道理。因为真正的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与人相处久了,狐狸尾巴总会露出来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庄子曾经说过: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笨或迷惑在什么地方,就不算是真正的愚笨或迷惑,是愚笨还是迷惑,每个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如果能够把装糊涂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就是更高层次的修养了。
明朝的时候,唐伯虎被宁王请去家里,宁王想让他做幕僚。这对于满腹才华却又穷困潦倒的唐伯虎来说,可谓求之不得。刚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终于遇上了伯乐,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很是高兴。但是他很快发现,宁王居心叵测,有犯上作乱的嫌疑,自己如果继续在宁王府做幕僚,早晚会受到无辜牵连。在历朝历代,谋反罪的刑罚都是最为严苛,是要诛灭九族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唐伯虎开始装疯卖傻,整天在街上疯疯癫癫,甚至光着身体乱跑,弄得人人皆知。最后宁王没有办法,以为他精神出了问题,于是把唐伯虎送走了。后来,宁王兵败被俘,而唐伯虎却没有受到牵连。在大是大非面前,唐伯虎守住了人生底线。不是所有的钱都可以挣,不是所有的差都可以当,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交。
到了清朝,郑板桥把“糊涂学说”发展到了更高层次,叫“难得糊涂”。这名官员兼文学大师的传世名言是说,人在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一点,不必过于斤斤计较。后人感慨这短短的四个字却饱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便常常以横幅的形式悬挂于家中,成为做人处世的警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不如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然而郑板桥是不是就真的自命清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了呢?还真不是。他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家喻户晓,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他的感情。看似一桩桩小事,郑板桥却把它当成了大事,他也成为爱民如子的官员典范。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生活中,我们尽可能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到一个平静温和的状态,不计较一些鸡毛蒜皮得的小事,而在大事上不犯糊涂、明辨是非。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那一些表面上占便宜的人未必是真有智慧,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或许已经吃亏了。舍和得是一对矛盾,爱占小便宜的人,从来都没有发大财的。而反观那一些大智若愚的人,懂得人生取舍的人,才拥有真正的智慧。他们在别人看不到的层面,收获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说,学习宋史,学习吕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这才是一个人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