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民
最近经常看见一个同事傍晚加班,她今年刚毕业,到公司不到一年。我估计她存在工作方法问题,下班时就跟她聊了聊,提醒她工作中要多思考,注意改善工作方法,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自我解放。
说到工作方法创新,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想起自己第一次创新工作方法的惊喜。那个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启发了我,总让我不时想起,此前已经与同事分享过事件概要,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更多细节,希望对年轻同事思考工作方法能有所启发。
(1)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洛阳市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这个厂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之一,特大型国企,生产拖拉机、工程机械、汽车、坦克、发动机等,正式职工有四万多,按产品和工序分为22个分厂,加上附属集体工厂、家属,厂区人口有十几万。我所在分厂生产小型轮式拖拉机,有8个科室、7个车间,2000个在职员工,300个退休工人。
企业是1958年投产的,到1988年是30年,正进入一个退休高峰期。我所在的财务科15个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个,娶媳妇、嫁闺女、看病、休假等事情很多。老师傅们休假时,我经常帮他们顶班,事后体会,这是我获得很多岗位实际操作体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负责工资核算的鲍师傅五十多岁,临近退休,我也多次帮她顶班。当时工资核算工作是财务科公认最忙一个岗位。每月9号发放基本工资(遇到星期天提前1天),21号发放浮动工资,鲍师傅从头忙到尾。
考勤截止日是25日,下月9日发工资,其间两周14天时间,鲍师傅的工作安排是:抄写人员变动、工资调整、水电费扣款数据2天时间,整理工资袋1天时间,抄写考勤数据4天时间,到技术科念数据录入电脑2天时间,抄写工资袋2天时间,合计工作天数11天。中间肯定有一个星期天(1996年以前是单休),如果赶上中间有两个星期天或出现五一、十一法定假日,就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
除上述14天工作外,鲍师傅另外12天时间是发工资:9日当天一早先去银行提取一麻袋现金,财务科停止正常工作,全体投入工资发放工作,两人一组分别负责不同车间、科室工资装袋、发放。由于倒班、休假等原因,当天常常只能发出70%的人员工资,剩下的30%、五六百人,就要等待这些人随时前来领取,十几天只能做这一件事,单调而无奈。
(2)
我在代鲍师傅顶班过程中,第一个注意到可以改善的环节是整理工资袋方式。
因为是发现金,为了避免临时点付钞票出现差错,在发放之前,我们会将每个人的工资款装入一个如同信封一样的牛皮纸袋,纸袋上写有部门、姓名、月份、金额。将全厂所有人的工资袋装完后,确认总款项无误,才开始向员工发放。员工在工资表上签名后,找出工资袋给他,他当面打开点清钞票,确认款项无误后,拿走钞票留下空工资袋,以便下月继续使用。
下月发放工资前,首先需要在工资袋上写上当月的工资金额,这样发工资那天领款后才能快速完成封装。要在工资袋上写上当月工资金额,先得整理工资袋顺序,让工资袋顺序与工资表顺序一致,才好对照工资表逐个抄写,否则抄写时临时翻找工资袋,既浪费时间,效率很低,也容易出错。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预先整理工资袋顺序的原因。
为了便于整理,鲍师傅在工资袋上写上了车间名称和顺序号,整理时先按车间、科室分堆,然后将每个车间的工资袋按顺序排列。为了方便摆放,鲍师傅申请了一个一米五见方的画图板,下边支着折叠桌,用这个画图板摆放、整理工资袋。每月要花一天多时间才能将工资袋整理完。站在图板桌旁来回转,眼睛小心盯着袋子上的号码,这个工作既单调乏味也很辛苦。
我在顶班过程中,思考了一下,发现工资袋的编号方式太长,是影响整理效率的关键:鲍师傅是按车间、科室将工资袋分堆的,每个车间、科室工资袋的编号是从1开始到最后的,比如一个车间有200人,这个车间工资袋的编号就是1到200。由于编号太长,要反复前后调整排序,整理效率低,就浪费了时间。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解决的办法就很简单了:我在每个车间的工资袋上进一步标注了班组,每个班组编号,班组一般20人左右,排序效率大大提高。第一步也是按车间、科室分堆,第二步则是按班组分堆,第三步才是整理排序。这样编号的队列很短,排序效率就高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改革,整理工资袋时间由一天多变成了半天,节省了一多半工作时间。
如果每天都很忙,突然有半天时间放假,你是不是很开心?我当时就收获到了放假半天一样的开心!正是这个半天放假的收益激励了我,让我有兴趣进一步思考改善工资核算的其他环节。
(3)
以前财务科没有电脑,全厂只有技术科有台电脑,工程师用BASIC语言设计了工资核算软件。鲍师傅不会操作电脑,她要把每个人的工资数据、考勤数据先用铅笔填写到一张空白表上,然后到技术科电脑室,她在旁边念,电脑技术员操作电脑录入,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工资表制作。
因为是那样的工作方式,鲍师傅每月需要6天时间抄写工资、考勤数据,在技术科念2天数据,她自己花了8天时间,电脑技术员也花了2天时间。梳理鲍师傅的工作方式后,我发现如果能直接操作电脑,事前6天时间的抄写、念两天数据的辛苦都可以消除。
1990年我们财务科配置了电脑用于登记总账,我是总账会计,也是财务科的电脑管理员。在协助工程师设计、调试记账软件过程中,我获得了Foxbase数据库程序的设计经验。硬件、软件条件都具备,我开始设计工资核算软件,以便帮助鲍师傅消除旧方式下不必要的工作量。
旧工资核算软件只有整屏显示一个人全部工资项目、依次翻屏每个人工资数据这样一种数据输入方式。为避免电脑操作时反复翻屏查找,采取了人工预先抄写草表的工作方式,这样就完全没有发挥电脑处理数据的功能,“工资核算软件”实质上只是一个“工资表打印软件”。
我的软件设计了每种单项数据录入窗口,单项数据录入时只需要输入一个员工编号(自动弹出姓名便于核对)、一个数值,录入速度很快。完成单项数据录入后,点一个按钮,就以姓名、员工编号为关键字符,将这些单项数据批量写入到工资数据表中并完成全部计算,消除了手工抄写、查找、翻查的所有工作,2天就可以完成全部工资资料输入,比原来方式最少节省了6天时间。
原来11天工作变成现在5天,新软件启用当月,所有同事都注意到工资表完成时间比以往大大提前了,鲍师傅工作轻松了。第二个月我又与车间统计员协商,在车间员工台帐上增加了员工编号,车间填报考勤表时直接将员工编号写到考勤表上,这样就减少了录入电脑前的补写员工编号麻烦,又可以节约1天时间。
我这个电脑管理员只多了1天工作量,鲍师傅原来11天忙碌的工作量变成了4天轻松的工作量,这快感比工资袋整理节约半天时强烈太多了,开心太多了。
(4)
至此,上月25日考勤截止到本月9号发放工资日之间,只剩下了4天工作量,其中1天是数据录入,半天是整理工资袋,2天是在工资袋上抄写工作金额,工资发放前的准备工作量大大减少。
成效显著鼓励我进一步思考工资核算工作,我发现剩下的工作量都与现金发放这个安排有关,如果不是发放现金,半天整理工资袋、2天半抄写工资袋、9日当天全部门人员发放1天、十几天等待领取,这些工作量统统不存在。
现在大家都知道银行代发工资了。但是当时是1991年,很多银行还没有开办这样的业务,更加少有公司用银行代发工资。我是思考到现金发放方式的缺陷后,知道银行在积极揽储、鼓励开户,主动与银行人士接洽后,才确定银行可以代发工资的。
与银行人士接洽确定可行性后,我向部门领导、厂领导汇报请示,领导们许可后,发动员工到银行开办账户,向有异议的员工解释说服,与银行谈判代发协议,第一个月只完成了一半,经过3个月努力才最终实现了银行代发安排。
银行代发工资后,工资核算的工作就剩下四项:1、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2、打印一份清单,开一张支票给代办银行;3、打印工资条,安排各部门发给员工;4、整理工资资料档案,个别员工查问时核对。
这时候一看,工资核算满打满算只剩下三五天工作量,已经无法独立设岗了。鲍师傅退休前,科里只好分配她兼职一些其他事项维持岗位;鲍师傅退休后,这个岗位就取消了,剩余工作归入成本会计负责。
(5)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个急剧变化的年代,从我亲历的这件小事你也可以看出变化有多大。从一个人每月忙个不停,到最终变成三五天工作量,工作方式的创新收益就有这么大。部门配备了电脑、我自学了软件是这些创新的基础,但是,离开用心思考,积极推动,这些变化仍然不会自动出现,至少要延后很久才会出现。
受这一事件的影响,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改善,一直跟进电脑技术的更新升级,许多工作我经手打理之后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在我做普通会计、主管时,这些变化会减轻工作负荷,提升工作质量,最终我被领导关注提职加薪;当我做了部门领导时,我提供的工具、模版,对同事的指导会给更多人带去收益。创新,是我工作中永恒的一个主题。
我经常将这个体会分享给同事,希望大家多思考,想办法改善自己各项工作的效率。自己没有解决办法时,要将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寻求领导支援。最差的情况是日日重复着老方式,月月承受了那份累,有问题不想办法解决、不反映寻找帮助,这种累该埋怨谁呢?希望年轻同事千万不要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