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推窗一看,严冬中的天空低沉、阴郁。打开“今日头条”活跃在网络上的各路人马以自己热衷的方式告诉世界,告诉人们,也告诉自己,今天是大寒。大自然借用人类的口舌向世界宣告四季轮回、季节往返。
北风迎寒。凄清、冷寂四处飘荡,无孔不入。
于外出之前,经不起病痛折腾的皮囊得用里外三层衣物裹紧,就这样还需把脖颈缩进去,直到肩膀都缩起来才罢休。在季节面前,在自然面前“人定胜天”也只是虚妄。这不过是人在困苦与灾难面前给自己强大的力量鼓励自己勇敢地活下去。人倘若不凭借支撑是无法好好活着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上午与子卓微信沟通,从给双胞胎表妹买书作为新年礼物聊起,自然而然又聊到阅读种类的选择、当下的一些教育现象、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以及他与父亲的融洽相处等话题。这些年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平时大家都忙于各自的事情,很少坐下来细细交谈。唯有就着难得的空闲时光天马行空地聊聊天。
说来惭愧,无论作为老师、还是作为母亲、亦或作为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女儿,还是弟弟的姐姐,无论哪种角色都做得不够成功。我似乎总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对于他们的需要我很多时候无能为力,我无法给予他们更多。面对周遭的世事沉浮,总缺乏内心真正的平和与淡然。免不了随波起伏,免不了沮丧无助。所以,有时甚至觉得能够给予自己的都很少。
今天子卓的一句话带给我很大的冲击力。我跟他谈到他的小学老师总是和风细雨时,他告诉我说,不管哪门课的老师都很难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作为一位性情比较平和,接受过多年教育,目前继续接受来自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成年三年有余之人的立场来说,还是值得推敲与思考的。从他平时我能看到和感知的言行来说,他不是愤青也不偏激,更不会仇恨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我相信这是从他的自身阅历、感悟以及学到的知识,经过层层过滤,沉淀下来的思索。他能保有自己的立场和思考,不是什么坏事。
“如无细无声”确实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于现在来说更是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难以望见的深度。他的指向不只是教育技能,不仅仅囊括教育智慧与情怀,更是对生命成长出现的种种姿态的全盘接受、理解、认同,当然还有仁性和慈悲。虽然今生无法到达“润物细无声”的诗与远方,但至少对此有所期许有所向往,更应该为此沉静修炼。
关于子卓,他是我的孩子。随着彼此年岁的增长,我总感觉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回想他很小的时候在我怀里熟睡的情景。眯着双眼,是那么安详、那么俏皮,那样的妥帖亲密。可惜这样的时日也仅有几个月。月子里他外公、外婆、舅舅都在围着他转,只有喝奶的时候才会回到我的怀抱。七个月后,为了自己的不甘心、不妥协我把他送到外婆那里去了。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带着他在外婆家里呆了一个月后强行断了母乳。成功断奶之后我准备回来工作了。子卓似乎有感知,走之前的那个晚上谁都不要。快要回房入睡了,他突然“哇哇”大哭,撕心裂肺般地哭,哭得眼睛红肿、喉咙嘶哑,甚至呕吐。实在是哭得累了才迷迷糊糊地睡了,但还是在半梦半醒之间不停抽泣。作为年轻的妈妈,我也是隐隐作痛,但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理智定会战胜情感。
可能就在那个伤心不已地晚上,母子相连的那颗心被我撕开了裂。子卓的潜意识中已经已经与我有了隔膜,为今日母子之间的疏离埋下了隐患。后来他爸爸忍不住想念,中途回去看望过。几个月后他的周岁生日,我回去过一次,他与我远不如与他爸爸亲近。甚至还趁我不注意毫无缘由地在我脸上打了一下,那一刻的酸楚到现在还时常涌上心头。
一岁半不到把他接回来,一直到现在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在参与。很显然他更信任父亲,与父亲更亲近。上了高中、大学会跟我聊一些事情,都是很理性的交流社会热点、电影、学习之类的。不像他与父亲那样交谈起来没玩没了,眉飞色舞、意趣盎然,这多少令我有些羡慕。
近两年,他总会在一些与女人相关、与我职业相关的节日,或者我生日的时候给我买礼物、书籍、发个红包,收到他的心意当然兴奋、激动。但我总感觉疏离并没有拉近。我也在他生日或者某个重要的时刻写信给他。言语之间总免不了以过来人,以母亲的身份说些人生道理云云,估计入不了心。
他是他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包括阅读的视角都走在我前面,包括他写的一些随笔层次比我高,思想比我深刻。
我们未曾互相驯养,也不曾彼此成全。作为思想独立的人,他确实给了我启发和光明,甚至于我对他的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