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你所处的工作团队必须推派一位同事向公司高层报告,这位同事通常会是团队中最具自信的代表,期望藉由他的举手投足增加主管对计划的信任度,进而成功获得肯定。
由此可见,不论职场还是生活中,展现「自信」是经营个人品牌、提升正面印象最直接的方式,然而自信的建立有时容易操之过急,因而适得其反、被他人贴上「过度骄傲」的标签。形象经营专栏作家提出四个看似能提升自信却容易适得其反的策略,可帮助检视自己的「自信」是否带来负面效果。
1.动不动就说我认识「谁谁谁」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在与他人对谈时提及某位认识的公众人物,或刻意强调哪个名人朋友定期与自己联系,可替自己塑造「人脉广」、「可靠」的形象,然而组织心理学家Liane Davey认为这种行为容易适得其反、凸显自信不足。事实上,藉由「他人名声增添自我风采」其实会降低自我价值,因为你认为自身成就不足以分享,无意识地不提及自己、把自己变渺小,深怕关于你的工作、家庭或兴趣可能令对方感到无趣。
不如从发问来找谈资,比如「你最喜欢工作中哪一部分?」「平时有什么休闲活动?」等,试图舒缓紧张感。
2.总是抢第一个高谈阔论
无论会议中或是与同事谈话,当面临需要提出见解的时刻,第一个挺身而出大声发表自己想法,确实会让他人认为你「很有自信」、「勇于表达」。不过,若你每一次总是率先高谈阔论,有可能发生「矫枉过正」的情况。
同事也许会认为是不是你不够清楚内容,以至于「先声夺人」,设法在一开始针对自己本来就熟悉的部分抛出想法,好摆脱别人认为你没有贡献的压力;甚至也可能使同事认为你为了保护自己的点子、避免他人捷足先登,因而抢先发表、炫耀才能。
想避免别人产生负面想法,可以先将自己的想法写下,并在会议中适时附和,若对讨论有不理解之处,当众发问不仅能解决疑问、也可提升会议参与度;而遇到与同事想法相似时,也不须急著发表、宣示主权,可利用找出别人没顾及的地方来提升附加价值,如此一来便可增加团队效益,同时替自己赢得认可。
3.只顾说话、不懂倾听
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存在、表达真实想法、想贡献自己所长⋯⋯,这些可能都是会议中「意见贡献者」的用意,然而不论目的为何,在组织裡头,这种行为经常会与「话太多」画上等号。
加上发言时必会参杂个人经历,像是「我在前家公司的经验是⋯⋯」或是「根据过往经验,我这麽做都行得通」,对你而言这些可强化个人言论的力度,不过对他人来说等同于炫耀。此外,「话太多」也容易被人贴上「非好听众」的标籤,只在意自己、无心理会旁人言论。
建议,採取「乒乓球式」对话作为改善策略,以问句作结,比方「你觉得如何?」或是「你有什麽建议或想法吗?」藉由促使他人回应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增进团队工作效率,亦能降低负面形象的机率。
4.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
表现良好受他人肯定是件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没拿捏好尺寸便会陷于「过度骄傲」的窘况,甚至当被问到「你是怎麽想到这麽棒的点子?」多数人普遍倾向「结果论」,侃侃而谈「自己」是如何包装想法、付诸实行,忽略众人共同努力的过程,以及刻意不谈先前遭受淘汰的失败点子。像这样只为自己歌功颂德,将带来难以消除的「既定印象」。
因此在接受赞美时,最恰当的态度,是不卑不亢、保持中庸态度,并诚恳提及团队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