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身边的朋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勤快好学,另一类散漫懒惰。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分享一个好习惯、好方法,或一件值得长期坚持的事。下次见面的时候,勤快好学的人已经在行动了,而散漫懒惰的人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再过一段时间,如果碰巧提起这事,他们往往会说“道理我都懂,就是懒”,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是道理,该懒还是懒,没有行动力,自然什么也改变不了。
但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人懂了就能行动?是他们天生就不懒吗?
不存在的。对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其实是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
判断某个道理是不是真的懂,愿不愿意懂的标准是什么?不是有没有理解,有没有认同,而是有没有按照“道理”所说的去践行。
如果你真的认为它有理,你愿意学习,也就是你真实地看到了它的好处,并且这个好处正是你需要的,那你又怎么会不去践行呢?
不去践行的原因不过三种,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是你并不认为它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还不能足够吸引你。这些其实都受限于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02.
一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是否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人开出五千万的价码,让你每天从早上7点认真工作到晚上9点,睡觉前还要阅读和思考2个小时。只要你坚持10年,就把这一千万给你。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坚持下来。
假如现在并不跟你提前敲定这五千万的合约,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道理:这么干一定稳赚很多钱。相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了,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了这么远。
当回报在某些人看来不存在或不明显时,他们的动力就不足了,自然表现出懒的特征。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未来的回报却清晰可见,于是他们选择努力。
有人为了弹奏出流畅的曲目,每天坚持花时间练琴。有人为了健美的身体,坚持每天去健身房锻炼。有人为了做好一件事,愿意花十年的时间去练习。
对某件具体的事情是否表现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
03.
这两年因为坚持读书,有很多切身的受益。某天和我姐电话聊天,就不遗余力地安利她要多读书,顺便推荐了一本对我改变很大的书。结果你猜我姐怎么说?
我隔着手机屏都能“看见”她一脸笑嘻嘻地不正经;“如果读了一本书就能改变命运,那怎么大家都不去读呢?而且你现在也没有变得很厉害啊,哈哈哈……”
我一时不知如何反驳她的神逻辑,我姐也是上过大学的啊。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什么都不信,可能是你见识太少。这比“道理我都懂,就是懒”更洒脱一些,道理我不信,所以懒得有理。
一直到现在,我姐都懒得看书,倒是经常转发一些没有勺子甚至有毒的鸡汤、经不起推敲更谈不上深度的伪观点。因为这些引起了她的共鸣,表达了她的观点。然后呢?除了强化她固有的认知,就没有然后了。
很多人因为看不到一件事对长远未来带来的益处,更无法推迟满足感,因而做出只顾当下的安逸、快乐,而对未来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行为。
懒惰、放纵、自制力差(无法推迟满足感),其根源都在于认知不足。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这恰恰体现了在认知上,你跟别人是有差距的。换句话说,自律、勤快、有节制、行动力强的人,有着更高的认知层次。
04.
雾拦满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低层次的认知,是悲哀人生的始作俑者》。文中讲到认知的五个层次,并提出这样的观点:认知层次越高的人,学习能力越强大,越容易成就自我。因为他们能够主动向别人求教,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比如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安迪,她智力过人,气质出众,有钱有颜还有权,但她也知道自己内心的脆弱,积极主动地向另外几个女孩学习。
她在邱莹莹身上学习勇敢、坦率,在关雎尔身上学习踏实、持重。在樊胜美身上学习责任、担当。向曲筱绡学习通透、机灵——她是五个人中学到最多,也是获得最多的。相反,居于安迪认知之下的几个女孩,却很难学到安迪的优点和长处。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认知,认知层次不同,看法不同,观点不同,行为不同,产生的结果自然也不同。懒惰与勤快,学习能力强和弱,其实是不同认知层次带来的不同行为和结果。
05.
一个人的懒惰里,藏着低层次的认知。不要再拿懒当遮羞布了!越是觉得自己懒的人,越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层次。当然,认知的路没有终点,人人都需要。这里有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绿灯思维
我们走上社会有了一些经验以后,常常会因为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不同,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有冲突,或者是超出了自己的经验,而排斥他人的看法。这是典型的红灯思维: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准备防卫,找理由反驳。
可是,“学习”的本质,难道不是恰恰在于我们理解了那些我们以前不曾理解,或者是与我们的经验与知识有冲突矛盾,或者超出了我们的知识与经验以外的道理么?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没有绿灯思维,听再多道理,看再多的书,都容易沦为不断强化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信念的过程,而不是一种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努力。你的认知边界无法拓展,认知层次也无法提升。
第二,审视你的认知模式
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是指我们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心理反应方式。能力会随着实际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但认知模式却未必,甚至会由于经验而变得更加不科学。
比如我们的很多现实行为,常常会受到我们对未来结果预期的影响。当预感到未来的结果可能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降低我们当前的努力程度。如果不理想的结果确实发生了,我们或许还会说:“我当初就知道是这样!”
不过事情或许完全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如果你当初没有受到对未来预期的负面影响,而是非常努力和投入,结果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不要聪明到只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猜测,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对未来的影响。
对未来我们应该进行预测,可是,不论我们的预期如何,既然决定投入,就要不遗余力,不留遗憾。否则,我们的失败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在关键时刻没有再咬咬牙。
学会深入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就能逐步看清自己的潜意识活动和认知模式,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理性更科学。
第三,知行合一
认知的提升离不开践行和感悟。从“知”到“行”有多远?对任何人来讲,都比我们想象的要远得多。一个道理从“知道”到“行动”,至少还要经历理解和感悟两个程序。
知道未必是真正的理解,理解未必有切身的感悟。要想让道理进入到我们的心里并付诸实践,需要在平常的日子里,长期一点一滴地努力。
那种切身的感悟,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绝不是只靠我们的聪明,靠我们的逻辑思辨就能获得到。那是生活阅历加上我们自己的心血带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当你见识的多、读到的多、经历的多、践行的多,有独立思考能力时,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经验,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广,眼光也会更长远,你的认知层次自然也提升了。
End.
参考书目及文献:
1.书籍《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2.书籍《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3.文章《低层次的认知,是悲哀人生的始作俑者》
4.文章《认知模式的影响》(《IT经理世界》2000年第16期)
5.文章《正确看待知与行》谢耘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4天
文 |厦九九| 文化创意策划人,专注个人成长
文章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