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记者深入中国沈飞战斗机生产线的画面引起媒体高度关注,除去公开的“秘密”——歼11B战斗机恢复生产之外,这则新闻节目还首次全面介绍了沈飞战斗机复合材料零组件生产状况,以及其强大的激光增材技术(俗称为激光打印技术)在多种国产战斗机上的应用,而其应用的广泛程度远远超出了外界之前的想象,让人大开眼界。
在此之前,外界对中国战斗机应用激光打印技术的了解,仅限于这则新闻:2012年至2013年,以中航重机控股子公司中航激光所属研发团队,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航集团联合成立的中航激光公司,在国际上首次制造出FC-31(外界所谓的歼-31)战机的“眼镜式”钛合金主承力构件加强框,这个结构体超过12平方米,远远大于美国制造的同类产品,由于FC-31属于原型机,用激光打印技术生产个别的小批量钛合金部件,实际上和国际同行的做法类似,因为,在此之前,先进战斗机的钛合金主承力构件均通过大型锻压机(简称大压机)制造,目前,F-22、苏-57、F-35和718工程原型机的钛合金大型组件都是大型锻压机制造,而且无一例外。
事实上,钛合金等高性能难加工金属大型关键构件制造技术,被公认为是航空、航天、核电、石化、船舶等重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关键技术。军事专家雷泽告诉记者,实际上,采用铸锭冶金+塑性成形等传统制造技术生产上述大型、整体、高性能金属构件,不仅需要三万吨级以上的重型锻造装备及大型锻造模具,技术难度大,而且材料切削量大、材料利用率低、周期长、成本高,但因为国际上激光打印技术不成熟,截至目前,几乎所有战斗机批量生产的钛合金零件都由大压机生产,我国在发展万吨级以上大压机之间,并没有能力加工高性能大尺寸航空级关键构件的能力。
2006年之后,随着无锡透平、二重万航、红原铸锻等企业陆续上马3.5万至8万吨级大压机,这一困局才得到改变,当时的大压机困局直接催生了中国在激光打印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在当今中国,激光打印技术已经从生产个别零配件发展到,为大批量生产的战斗机提供高性能零件的能力,这才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主要一环。
回到央视的报道,我们看到这样的字眼:“这间特殊的车间,正在用独特的方式生产飞机上的零部件。这种方式,被称为激光增材制造,是我们常说的3D打印技术中的一种,通俗地理解,在这里,材料不是切削打磨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长出来的,通过将钛合金粉末烧结,一层层生长出我们所需要的零部件,这些零件轻如薄纸,却异常坚固耐用。据了解,我国很早就开始了打印材料在歼击机制造上的应用,驰骋大洋的舰载机歼15身上就有3D打印制造的材料。”军事专家雷泽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歼-15舰载战斗机、歼-11B战斗机的部分零件已经全部换为激光打印制造,而FC-31、歼-20量产型和歼-16战机的主结构件则完全由激光打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