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那个五年级班级呆了将近一个月,还没有见过孩子们如此争先恐后地发言。
这源于一位女孩:
“如果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他们肯定会在途中说’你要是能和玩一样专心学习就好了’!”
话音刚落,班级沸腾起来。
“是是是,我爸爸会说,你现在出来旅游一定要好好观察,到时候回去要写一篇文章给我看的!”
“对对对,我妈妈会让我把作业带上,说没事可以做作业,出去玩功课还是不能落下的!”
……
猛然间,父母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而他们成为孩子们敌人的原因是“什么都和学习有关”。
—2—
在巴黎的地铁上,我遇到一家三口出行,中国人,儿子初中生模样。
这对父母问我去哪,我答卢浮宫。
他们的儿子流露出欣羡之色。
坐我对面的父亲却发话了:“卢浮宫有什么好去的,想看蒙娜丽莎还得挤半天,最后还很小一幅,根本看不清。”
儿子稍显尴尬。
我点头附和,随即说:“就想去看看。”
那母亲说了:“我们要去老佛爷购物的,巴黎买东西便宜得多带些回去。”
他们的儿子一直沉默。
这位母亲又指指儿子说:“他最近在学法语,我们选择巴黎,就是希望给他一个和当地人交流的机会,可以让他知道自己法语学得怎么样了。”
我转向他们的儿子,夸赞道:“我觉得你好厉害,据说法语可难学了!”
这位母亲将一场愉快的旅行变成了一堂“体验式语言课堂”和一场“变相的考试”。
这场旅行顿时"紧张"起来。
—3—
在玩耍中是否能学习?显而易见,可以。
扔沙包捉迷藏,让孩子更深刻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学会使用身体;角色扮演(扮演爸爸妈妈等),学习成人之间的关系;旅行,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异国文化,开拓视野,对比国内国外,对自我出境有更加深层认识等。
玩耍本身具有愉悦性,是孩子天性,具有内驱动力。他们对这个世界好奇,通过一种快乐地方式去体验而习得知识。
情绪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玩所带来的快乐感增加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欲求,促使他们做出深入学习的行为。这些学习行为可以是自知或不自知的。但是是内在动力所引发的,因此持久而坚定。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父母在他们玩的时候一再强调学习呢?
不可否认,在很多孩子印象中,“学习”等同于“上学”、“做作业”和“考试”等。
它们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约束,强迫,不自由,甚至会带来烦躁痛苦感。
这样的印象是谁造成的呢?
父母是制造者的一部分。在孩子玩时反复强调别忘记学习,潜意识里便将两者割裂开来,将两者置于彼此的对立面。
于孩子,特别是处于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阶段的孩子而言,玩耍是愉快的,那它的对立面学习就是不愉快的。
在他们那个年龄,考试分数等同于你升官加薪般,每天或多或少影响你们心情。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出去散心,结果Boss不停打电话提醒你回去还有一堆工作要完成,试问,你心情如何?糟糕的情绪体验甚至会影响到你对这份工作整体的感觉(譬如厌恶感)。
孩子亦如此。
那么,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获得糟糕的情绪时,也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玩耍是一个快乐探索世界,进行求知的行为,负面的情绪会压抑他们对这个世界进一步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这样的行为也可能会恶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日后的行为管教等。
这不,这个五年级班级的孩子满腔热血,就为抒发内心对他们父母的不满。
—4—
父母们的焦虑可以理解,身处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学习”是一根必须拽住的稻草。社会对“学习”的考量是量性的,“唯分数论”也是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时代量化人才的无奈。
根据国内学者研究,“学业”的确是亲子之间冲突的主要内容。
但是,孩子还不能理解。TA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烦躁不开心。
虽然每个孩子对“玩”中“有所学”的能力不同。但是,孩子获得一种快乐的主观体验,难道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何必要当那个败坏兴致的人呢?
玩本应是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的。
何不在玩后问问孩子是否喜欢,喜欢什么,趁机多了解、鼓励和发展孩子的喜好呢?
请让孩子觉得探知这个世界是快乐的吧。
Tips:
1.这里所指的玩并非网络成瘾等恶劣性质的玩耍;而是健康有益的户外活动。
2. 情绪疏泄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理性探讨。
References
[1]孔海燕 .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现状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4, 27(3): 696-700.
[2]王双宏. 幼儿“玩”与“学”的心理辨析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77-79.
[3]张志坤, 李敏. “玩商”: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时代新命题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8:9-13.
如果您想知道如何和大宝一起迎接小baby 请点击:如何和“大宝”一起迎接“小宝”,你需要知道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