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大江大河》,看到十几集的样子,可是我却已经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说。
先讲两件我自己经历的事情吧!
一件是给母亲办理农村合疗报销的事情。报销金额总共1680多元,父亲说为了锻炼我,让我一个人去区里面的合疗办把这件事办了,那会我还在上学,觉得只要符合政策,事情就没问题,像极了电视里的宋运辉给公社主任背人民日报的样子。因为母亲是属于异地就医,要在定点医院就医才能报销,但我提前查了政策,急性疾病就近就医,只要有相关证明就可以报销,母亲属于急性疾病。查好了政策规定,准备好一切材料就去了老家的区合疗办进行报销,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看了我们就医的地点合疗办的人都没看其他资料就说不符合报销手续,我当即在网上查了相关政策给他们看,合疗办的人又说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只是总领,我们区上有自己内部的规定,于是拿着他们的内部红头文件给我看,我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来母亲的报销有什么不合规定的,合疗办的人叫来了他们的领导给我讲不能报销,我问为什么他们也给我解释不清楚,最后告诉我就医的医院必须是市级以上医院,但他们的名单里没有母亲就医的这家医院,也就是说只要证明是市级以上就可以报销,于是我回到家去了母亲就医的医院找了院长,院长人很好,说让我们自己证明自己是市级以上的,网上都有信息,我们自己证明就只能给我复制营业执照(具体复制了什么我记得不太清楚了)了,于是我拿着这个又去了合疗办,合疗办那边再次拒绝了我,我又回到医院去开证明,院长没办法,给我复制了市里关于整个市医院等级划分的红头文件。事情到这,关于报销的资料才准备好报到区合疗办,具体什么时候审批下来,还要再等通知。
第二件事情是转户口。姐姐上学那会户口是跟着转去了学校,毕业后一直留在工作地人才市场。后来姐姐结婚生子,我们老家面临拆迁,姐姐想把她们一家人户口转到我们老家村子里,一个是我们老家就我和妈妈两个人户口,我还没结婚,我们家又都是女孩,在农村不牵扯分家立户,姐姐是老大,的确承担着照顾父母的责任。一个是政策允许大学生上学期间将户口转出的可以转回,招上门女婿可以全家转入,我们家虽然没有明说过姐姐是招上门女婿,但农村对于上门女婿的概念也并不明确。我们家也早已默认姐姐和姐夫要承担更多照顾父母的责任,我未婚,家里两个女儿。以上,两条政策都符合的。但是牵涉到利益分配,户口已经转回到我们老家所在派出所却不能参与拆迁分配,因为村里这样的事情很多,有的人通过打官司得到了分配权,我和姐姐也一致赞成打官司,父亲却不同意,周末父亲叫上姐姐一起回老家,晚上回来说事情办成了,原来父亲回去找了村支书,给他讲明了我们符合政策,又给塞了两条中华烟,姐姐一家就出现在了分配权名单上。
我的两件事终于讲完了!回归正题,前面说我和宋运辉背《人民日报》的样子很像,《大江大河》的第一集就是我国恢复高考的时候,宋运辉和宋运萍姐弟俩成绩优异都过了分数线,但因为他父亲的原因,最开始公社是拒绝他们上大学的,宋运辉不能理解,明明中央政策是允许他们上大学的,但是落实到了地方上政策却会改变,甚至完全相反,就像我不能理解明明符合政策为什么不能报销医疗费是一样的,我拿着国家政策文件和宋运辉背高考政策文章有什么区别,看到那段的时候我特别难过,不仅仅是感同身受,更是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无力感而难过。那会年少,我会觉得是合疗办的人为难我,现在想想并不是这样,公社主任也并不是为难宋家姐妹。但到底为什么普通老百姓想要做合法合理的事情就这么难呢!我想了有两个原因:
第一,地方公职人员对政策的学习理解不够
电视里公社主任是在宋运辉站在外面是才拿出上面下达的文件仔细阅读,但对于当事人对于我们来说,政策关乎着我们的利益,我们研究的要比他们更加透彻。
第二,国家制定的政策实施到地方会根据地方的情况有细微的变化
每个市、区、县的情况不一样,政策到了地方会根据地方的经济水平、人文环境来进行调整,但大的方向是不变的。
第三,周围环境是否允许
《大江大河》的电视背景是1978年恢复高考,公社百姓们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不能允许出身不好的宋家姐弟上大学,这就是大环境造成的。而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为什么拿着政策不能享受权利,我想来想去也没想到我处在什么样的大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