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和别人聊天的过程中,又有一个人给我发来了一串句号。事实上,我不是第一次收到这种句号了。而且,有个别朋友还特别喜欢在聊天中发句号。那么,一个人会在什么样的聊天情境中给对方发过去一串句号呢?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一串句号传递着无话可说,吃惊,无语等等负面的信息。我看到一串句号是会产生不快的,并且有结束聊天的想法。事实上,往往在对方给我发来一串句号之后,我就会主动停止与其交流,并且以后都不愿意再和他说话。
或许发句号的人有其他想表达的意思,也或许我的理解并不准确,但这些统统不重要。只要这种句号对于交流来说是有害的,它就必然算不上什么好的“语言”。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语言的重要作用在于交流。但是,语言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此。
言语是有魔力的,它会反向塑造你的人格气质和思维方式,也可以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并在你需要的时候达到你的目的。
举个例子,现在网络用语颇为流行,但是网络用语有两个特征,一是不规范,二是低幼化特征明显。比如你在聊天中,如果对方经常说一些诸如“我也是醉了”、、“233333”、“老铁扎心了”、“我擦”、“尼玛”、“6666”,那你基本可以判定,对方的思维能力不会很强。理由很简单,因为言语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一个长期说低幼化语言的人,思维能力必然也是低幼化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思维能力低下的人注定无法抓住关键的机会,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生活中,人格修养很差的人往往满口粗话脏话。而越是地位高的人,说话就越是谨慎。越是思维能力强的人,说话越是充满逻辑。是因为前者的原因导致了后者吗?不完全是,有的时候反而是我们的语言习惯反向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影响了我们的成就。
相似的两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有时完全不同。比如“好的”和“好吧”。有一次有人在群里向大家求搭顺风车,大家纷纷表示今天刚好不开车或不顺路。这时那个人回复了一个“好吧”,这让大家看了都有一点不快。
本来,让你搭顺风车是情分,不让你搭顺风车是本分,没帮上忙也不欠你什么。但是一句“好吧”,似乎让人觉得你很不高兴,但是只是忍着没有发作出来罢了。这时如果回复“好的”,虽然同样是两个字,但是就没有了原先传达出来的负面情绪,让人比较容易接受,也不容易对说话者产生负面印象。
有智者云,“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思想”,古往今来概不能例外。为什么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就是因为媒体掌握了舆论,而记者正是媒体的从业人员。任何一件事,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道理在哪边,获得舆论支持的一方往往更容易获得想要的结果。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已经越来越懒得思考,媒体舆论赞成什么观点,推崇什么理论,他也受了影响。新闻上说张三是个大坏蛋,他在网上留言痛骂张三,同情李四。结果一会儿事实反转,他又忙着说张三其实是个好人,李四才是伪君子。
公众的情绪容易被舆论的洪流所裹挟,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但如果我们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就知道应该,想透过语言看本质,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我们还应该谨慎选择我们的语言,我并不是说“牛逼”就一定不如“厉害”、“优秀”、“出色”,但如果将来大家想要形容一个人厉害的时候,只会说“牛逼”,这岂不是很可怕?那时,如果你能够说“厉害”、“优秀”、“出色”,是不是更容易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表达是输出,而读书是输入。没有足够的输入,怎么能流畅地输出呢?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拨出一定的时间,放下手机,阅读优秀的书籍和深度文章,锻炼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信坚持这样做的你,一定能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