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家庭教育,总会有人问:老师,你觉得对孩子严一点儿好还是不用管那么严?你觉得应不应该让孩子上辅导班?孩子学个什么比较好?我们家的孩子···(此处省略无数个家长眼里认为的问题),你说怎么办?甚至问我们家孩子个性比较内向,怎么让他(她)外向点儿?
其实,家长是撒手不管也好,或者是严格要求也好,孩子自主学习也好,或是名师指导也好,都是好的教育模式,只看你用的对不对。孩子内向也好,外向也罢,都各有优劣势。
现在的父母太焦虑惶恐,孜孜不倦于打听各种消息,官方消息也好,小道消息也好,别人家娃上什么课我们也上什么课,别人家孩子怎么培养我们也怎么培养,跟随优秀者的脚步总不会错。
昨天见一篇文章,标题叫做《不是“牛蛙”如何进名校?》咋一看,还以为是哈佛女孩的翻版,结果后面还有一行字呢,叫做《一位小升初父亲的真实讲述》!
人的一生,很长很长,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都是人生路上的重要节点,但绝对不是终点,也不能决定人生最终的高度。就算读完大学,人生也仅仅才过了四分之一而已,论成败,还早着呢。
人生这场马拉松,起跑的瞬间确实是非常拥挤的,看着起跑线的拥挤状况,父母焦虑可以理解。
父母在起跑线上可以拉着子女,推着子女,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子女抢占好的位置,前排的位置。当你无力推动他(她)的时候,他们还能自发的向前走吗?他们还有这个动力和意愿吗?
跑马拉松,最终夺冠的,往往不是最初的第一军团,而多出自于第二集团甚至第三集团。
人生的马拉松也一样,父母用自己全部的能量,也顶多只能帮子女顶住四分之一的赛程,而剩下的四分之三是要靠他们自己完成的。
有多少人,走到四分之一处,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任务,再也不走了的?剩下的四分之三的人生,他们仅仅只是在靠惯性滑行而已。滑行的人生,可以走多远?
学过时间管理的人都知道,我们最应该多分配一些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分配最少的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啊。
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魔法,用上以后,孩子立马变成人人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但这种魔法,是没有的。
我们明知没有,却还期望能出现奇迹,而且这个奇迹要恰好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抱持这样的美好愿望,但我们更得去计划,如果奇迹不能发生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老师让我们读《你真的是聪明人吗?》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很有获益。也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用自己的不成熟的理解阐述一下文中真正聪明人的三个属性。
1、天真而强烈的动机。动机的背后是需要,需要是个体的不平衡状态。所以,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不要用你的功利标准判断:这个不行!没用!升学的时候能加分吗?如果你一直打消孩子的需要,因为需要不被满足,最后,他(她)可能就再也不会提出这方面的需要了。甚至可能会觉得,自己有要求,是件错误的事情。在孩子小时候,将他(她)萌发的所有的动机都打消,长大了再责怪孩子:你怎么一点儿想法(动机)也没有啊?你说,这是谁的责任?!
2、漂亮的解决问题。这种能力需要无数次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也需要坚定的意志,果断的风格。你有耐心等待孩子自然的成长吗?不去责怪他(她)那些奇怪的问题和想法吗?那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你责怪过孩子的孤僻(不爱出去玩,更爱一个人想事儿)吗?指责过他的倔强(不是为了面子的倔强,而是内心真实意愿的表达)吗?
3、有趣,好玩儿。这里的有趣,好玩儿并不是那么轻松,它的背后有三点秘密:坚信每个问题都有答案;独立思考,科学解决问题;戏剧化地呈现出来,造福他人。也许,有趣,好玩儿是让科学不那么高冷。但没有前面的“坚信每个问题都有答案”“独立思考,科学解决问题”的严肃厚重,有趣,好玩儿也就无从谈起。
家庭教育是一个总也谈不完的话题,就像是万花筒,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观点与角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家庭教育,说到底,是爱,是接纳,可以本能行事,更需要我们具备“智”与“识”。
后附《你真的是聪明人吗?》链接,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