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萧敬腾,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雨神”,起因是2012年7月在北京开演唱会时遭遇了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这之后,无论是巡演到南京、长沙,甚至纽约、伦敦,凡是他开演唱会的地方,必定阴雨连绵,“雨神”这一名号也就传开了。
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有趣的现象。我有一个朋友,逢去上海迪士尼必定阴雨连绵,哪怕前一天艳阳高照,第二天一定乌云密布,朋友们经常打趣道要和他绝交才能避免成为“落汤鸡”。
在《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就提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事后归因。
事后归因式谬误的现象不但最普遍、历史也最悠久。几个世纪前它甚至还有个拉丁名字:“ Post Hoc,Ergo Propter Hoc",其英语翻译为“ After this,therefore because of this”。意思是“此于彼之前发生,因此此为彼之因”。例如,世界许多地区都曾经开展过禁用滴滴涕(DDT)的运动。人们控诉DDT杀虫剂会引发癌症。使用DDT越多的地方,癌症发病率也越高。这些地方曾因疟疾肆虐,造成大量人口丧生,于是人们开始使用DDT消灭传播疟疾的蚊虫,效果显著,蚊虫确实急刷减少,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到蚊虫了。所以到了现在,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年轻时没有被疟疾夺走生命,而且都活到了很大年纪,而高龄人群是癌症高发群体。但是DDT并不会引发癌症,禁用DDT反而让疟疾死灰复燃,夺走了全球上百万人的生命。
对于两件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往往会把第一件事当成第二件事的起因。在1929年创纪录的股市崩盘之后,紧接着爆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所以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崩溃。然而,1987年的股市崩盘却迎来了连续20年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的经济增长。
什么是事后归因?
在上面一段原文中,解释了何为事后归因。总结来说,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这就是事后归因。这一现象非常的普遍,因为人们往往很容易把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情以因果的方式关联起来。
这时候你也许会反驳,事件甲之后就是发生了事件乙呀,怎么解释呢?这就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会产生事后归因的谬误了。
为什么会产生事后归因?
产生事后归因谬误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容易把相关性混为因果性。先后发生的两件事情往往都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萧敬腾开演唱会然后下雨了,这两件事因为时间线的相关性被关连在一起,但这种相关性并不代表着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例子太过简单不足以说明,那让我们回到上一段原文中提到的例子,事件甲是部分地区使用了DDT杀虫剂,事件乙是癌症病发率提高,这两件事情同样是先后发生,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因为使用了DDT杀虫剂所以导致癌症病发率,因此这也依旧是错误的将相关性混淆为因果性导致的谬误。
事后归因的影响
那么,事后归因的谬误会有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依旧回到DDT杀虫剂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因为人们归因失误,导致在改进行动上采取了禁用DDT这一错误的举措,反而让疟疾死灰复燃,夺走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由此可见,因为错误的归因方式,人们会采取错误的改进行为,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何避免事后归因?
既然事后归因谬误很有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要怎样才能避免这一谬误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思考原因时进行深度剖析,可以借助“5why分析法”,通过不断的问为什么,探寻根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回到DDT杀虫剂的例子,原文中已经帮我们剖析了引发癌症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寿命变长所以癌症发生的几率变大。为什么人们的寿命变长呢?原文中提到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们使用了DDT杀虫剂消灭了疟疾,让人们在年轻时没有被虐疾带走生命。
除此之外,避免事后归因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要不仅说明事件甲导致事件乙,还要说明事件甲之是如何导致事件乙的。比如,雨神萧敬腾每次来开演唱会当地都会下雨,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当分析这一问题时,自然就会发现逻辑的荒诞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