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朋友问我:“我儿子喜欢打家里人,抓啊,挠啊,咬啊的,弄得我身上全是伤疤,怎么管都不听,怎么教育呢?”
老实说,我家闺女目前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她从没碰过任何人一个手指头,被人推搡时,也不还击。可能是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吧,男孩一般会更调皮捣蛋一些。但对于朋友说的这个问题,我倒是可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般来说,三岁前的孩子出现这种攻击性行为,还是比较常见的,也不用过于担忧和焦虑。特别是一岁半前的小宝宝,还不能正常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出牙、疲劳、饥饿、还有一系列情绪变化都可能会让他做出这种令人不快的行为。
宝宝本身其实可能并无恶意,不带有攻击性,就像有些宝宝想和其他宝宝玩时,是直接上前拍他一下,有时是拍到脸上。乍一看,像是打人,实际上这只是宝宝热情的和人打招呼,不要轻易给他下个“爱打人”的结论。
等这些宝宝的口头语言能力提高之后,这些行为通常就会消失了。
宝宝语言能力很好,为什么还是会打人咬人呢?
我记得前年看超级育儿师时,兰海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你所看到的孩子的所有的不好行为,都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我们必须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并去矫正和改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原话记不清了。
也就是说事出有因,孩子不会突然间就会打人咬人的。你可以细心留意一下,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的?是玩具被抢?想吃糖没得到?爸妈没听懂他的意思?没有及时回应他?等等等等。
想清楚了,就可以进一步去思考引发这种行为的原因。
他可能是受身边人的影响,比如常一起玩的小朋友里有这样的孩子。他会不自觉的去模仿,并且在模仿中尝到了甜头,觉得自己很厉害。
也可能是打打杀杀的动画片看多了?因为现在的很多动画片都有暴力画面,像那部光头强,很多孩子都爱看,学会了他拿着锯子到处砍。
如果只是咬家里某个人,有可能是平时相处互动不够,情感上有所疏离,想获得这个人的关注。比如平时常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爸爸们,孩子在面对他们时,就会显得尤为“不乖”。
当然,还有种可能就是,这只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一种交流方式。这其实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只是还不懂区分是非。即使大人不给于任何干预,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会抛弃这种行为。我身边有个小男孩就是这样的,一过三岁,马上从小坏蛋变成了小暖男。
那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孩子身上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日积月累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因此,平时无论多忙,一定要多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在这种行为出现苗条时,就及早做出引导和纠正。
怎么做呢?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的坚定的表明立场:“打人咬人是不对的,不可以这么做”,无需说太多道理,然后转身离开,让他觉得这是种很无聊的行为,一点都不好玩。
当孩子咬你时,你要给出应有的反应:咧嘴皱眉,并且告诉他:“你把我咬痛了,妈妈不喜欢”,然后再告诉他:“妈妈喜欢宝宝抱抱,来,抱一下好不好?”如果他扑到你怀里,就紧紧拥抱他,并表扬他。
如果他还是又踢又抓,还是要再次表明“不可以打人”的态度,并挡住他的手脚做出防御的姿势。不要让孩子觉得你是他泄恨出气的沙袋,让他知道你不允许他来伤害你。久而久之,他就会明白这一点,不会去打你和其他人。其实,这也会让孩子知道,当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他要怎么去做。
还有就是,当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有所改善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不断引导他向好的方面发展。当孩子好的行为得到反复的正面回应时,会因为得到关注而感到满足和欢喜,他们就会倾向于放弃原来不好的行为。
当孩子是因为愤怒才做出这些行为时,你可以给孩子找些替代的发泄方式,比如让他出去跑三圈,踢踢球,或者打打水仗什么的,让他的情绪得以疏通。
也可以买些相关的绘本,通过亲子阅读,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自己的行为。控制情绪的比如有《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生气汤》等,行为方面的有一套书也挺好,内容包括《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细菌不是用来分享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尾巴不是用来扯的》,都很通俗易懂。其他还有很多,可以自己去搜一搜。
以暴制暴我是坚决不赞成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说教不管用,非得打才有效。但你想想,你既然觉得打人不对,禁止孩子这样做,那你为什么就能打人呢?这种以暴制暴,只会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和逆反心理,也可能在他心里留下阴影,弊大于利。大人一定做不攻击人的好榜样,让孩子有一个正面的模仿对象。
好了,以上就是个人这两年学习的一点浅显的心得,欢迎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