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帅,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这样的人正越来越多,这样的认知正在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地主老财总是残忍恶狠狠的,穷人家孩子都早早当了家,类似这些观念慢慢都要装入历史档案里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在课堂上看到了部分这样的孩子,他们家庭条件很一般,甚至有的还很困难,但他们丝毫不会体谅任何人,不学习,课堂上不拿笔不拿书本的现象对于他们来讲很常见。老师的苦口婆心那一套根本不管用,他们没有理想和目标,只是熬着等毕业,然后出去打工混社会,这样的前途他们坐在教室里已经表现的急不可耐。如果你建议他,你实在学不进去,那你看看课外书练练字可以把,好过于什么都不做啊,不做,什么都不做。别急着谴责老师,这样的学生群体存在是一种现实:被家长逼着上学,被老师关在课堂上,因为成绩不好,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要求,老师比家长急比家长急。有个孩子的座右铭是:我这一生,只想平平淡淡度过。于是,不用做任何努力。所以,别跟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德国的富人阶层和穷人阶层之间存在类似的有趣的现象,他们的穷人阶层享受的社保水平很高,底层的工作薪水不高,他们宁愿呆在家里领政府的救济,也能生活的不错。德国有很多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项目,大家都能参与,甚至为了吸引穷人还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不佳,那些个穷人参与的很少,原因在于这些穷人被高福利包养的失去了向上的动力,每天都有太阳晒,何必要通过奋斗再去海滩晒太阳呢?
而反观精英阶层呢,他们生下来不用为生计发愁,这自然也早早养肥养废了一批公子哥,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富二代选择了以不同方式奋斗,因为家庭的良好基础,他们早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有比较充裕的条件和更多选择的可能开始他们的创业或发扬广大家族的生意,这已然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穷二白又没有文化积淀白手起家的可能正变的越来越小,而在课堂上的那些没有任何前行东西的务工子女们呢?他们的出路在哪里?由于缺乏了向上的动力,他们没有生活和学习的目标,父母也没有为他们规划的能力,于是这部分人的出路不可避免滑向社会最底层,随着国家福利水平的提升,这部分人将和老人一样,是最先被养起来的群体。这一方面是高福利社会的显性特征之一,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
任由这种情势发展下去,贫富差距的拉大将是全方位的,而不只是比拼财富,社会阶层面临断裂的危机。
所以,谁来关注课堂上的这些孩子,如果说满堂灌和一刀切是学校和教师的罪过,那么这个制度设计者该承担什么责任呢?用一整套完整的应试制度去要求一个个存在巨大差异的个体,这不是应试教育的最大恶之花吗?如果早早给他们多点选择,而不是用他们不擅长的语数外去定义他们,他们或许不会变成这样。可老师是没有权限去放弃课本考纲不讲,就任由这个孩子发展他的特长,如果有可能,这些孩子该首先补上的恐怕是社会和心理这一类课程,而不是那些落下的分数和知识点,可是,老师怎么可以这么干,校长会同意吗?家长会乐意吗?
义务教育阶段,还有些让人存疑的做法,比如流失率控制,想方设法不让学生流失,初衷当然是好的,可是,执行过程中变成了不参加中考学生就没有办法毕业的情况,只要有学生初中没念完,就算流失,不管任何原因。也就是说,学生要想毕业,就必须参加中考,哪怕他交白卷,就为了毕业。
看起来,当务之急,不是改革本身,而是淡化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数字服务,而是为培养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