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星期六,随“征途”群骑行大名,骑友竟然在四十位以上。故地重游,寻找变化:老城围起了城墙,老街被挖地三尺,石碑进入了亭台楼阁,神奇的古槐匍匐后仍然生机勃勃,唯一未曾改变的是庄严肃穆的大教堂。来回骑了142公里,花了23块的午饭钱。早就想再去一趟大名了,在 2014年9月底前,曾经四次骑行了大名府,看到的是古城还未打理修饰的样子。一晃就过去了六年,时间真不算太短,这其间就风闻大名启动了老城复建的大工程,拆迁了大量的民居和商铺,把古城的周围基本清理一空,城墙、城楼,以及护城河等的重建,都属于恢复古城面貌的最基础的项目,在骑友反馈回来的照片看,大名古城复建的工程成形了,也暂时告一段落了,所以这次随队第五次骑去,就以发现参观新变化为主。与国内其它地方的古城复建一样,大名也在原来明代城郭的基础上拉起了城墙,重新开挖了护城河,四门前也都建了桥,城楼也树起来了,从外围看,古城真的从现代的城市中独立出来了,这也是大名古城的最大变化。只所以称现在的古城是明代的大名城,是由于最鼎盛的北宋北京大名府已经被大水淹没于地下了。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宋仁宗为应对北方契丹的威胁,将大名府改为北京,作为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的陪都,大名府达到鼎盛时期。北宋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旧址在今大名县东南部。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北京大名府毁,现在这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四米之下的黄河泥沙中。同年,明朝大名指挥使吴成在当时的艾家口镇北部重新修建大名府城,即今址。再一项大变化是大名石刻博物馆的提升改造,大手笔建起了仿宋的亭台楼阁,石碑石刻等都入住其中,陈列、保护、研究、交流的功能有了场所和保障,也将大名的历史文化地位得以更进一步地凸显。按照大名官方的宣传,大名古城的修复包括多项内容:将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实施“两点一线一轴两区”建设。两点即北城门外广场及仿古街区、东城门外及东街仿古包装;一线即古城墙观光带,按照古城原有城门建筑形式,修复东、西、南三个城门,恢复古城墙和护城河,城门处建吊桥;一轴即南北大街商业步行街、南关风味小吃街、商业步行街建设,街道两侧建筑按明清时期建筑式样进行改造包装,恢复街面原有牌坊;两区即北部商业居住区和南部历史文化区,充分注入本地民居建筑元素符号,逐步恢复大名古城史上的书院及寺庙,进行复古环境氛围营造,展示古朴的民俗文化和古城历史风貌。工程浩大,远景诱人,能否如愿完成,还将拭目以待?
随“征途”群骑行大名,人气就是旺。时隔六年,我这是第五次骑来
一路沿着G106国道北上,车辆太多了,尤其是大卡车来来往往不断线
走清丰,穿南乐,过了西邵就是省界,河北的大名也就要到了
第五次骑到了大名的老城,东城门“体仁门”也重新恢复了
今天所见的大名古城,是在宋城即北京大名府被淹没后,于建文帝三年(公元1401年)之后易址重建的,据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原来东南西北四城门均有瓮城,瓮城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崇礼、乐义、端智”
大名府的城墙用特别的长方砖和长方石修建,在冀、鲁、豫一带自古有“大名府好城墙”之说
进入东城门,紧邻城门的东大街上,是大名县豫剧团的住地,其团长李馥菊是国家一级演员
古朴的小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老皂荚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映衬出大名古城的沧桑和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
东大街最显著的历史景观就是这座保存完好的天主教堂了,每次来几乎都是要打卡的地方
大名天主教堂又称“宠爱之母大教堂”, 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哥特式建筑风格,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教堂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
教堂内正祭台上是耶稣苦像,高达四米,两侧是若望像、圣母像
靠北墙大门上方有一座二层木楼,形似木制小屋,这就是教堂的音乐楼,小屋就是一架大型风琴,供重大节日时奏乐
东西两侧墙体张挂石膏油彩浮雕,是大堂内比较珍贵的陈设工艺品。每处用木框镶制而成,其高二米,宽一点五米左右,就好像一张张图画。总共十四个画面,反映了耶稣的苦难历史,所以天主教徒称这十四个画面叫“十四处”苦路
堂顶为拱形,用蓝砖白灰南北依次砌成十三个X形,中间的一个圆形框中刻制了一个十字架。蓝砖白灰处,线条粗细匀称,都似画笔描绘一样,新如初建
2013年,大名天主教堂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街的600年“卧龙古槐”,原为明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前之树,有先有老槐树,后有大名城之说
2016年1月4日早上,古槐被一辆外地牌照的厢式货车撞击,主干被撞成两半,匍匐倒地的古槐树干占满了八米宽的街道,但是仍然生机勃勃
古城内的四条大街,都被挖地三尺,一片狼藉,据说是为了管网电线埋地,但是不见继续施工的迹象
骑在北大街上,保留着古街格局的建筑,有历史价值的遗存已经不多见了
鳞次栉比的店铺也多是现代时尚的买卖,有地方名吃的“二毛烧鸡”算是一个特例了
2009年始,大名县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名古城(明城)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投资3.4亿元进行恢复修缮,意图使这座六百多年的古城恢复明清时代的“真面貌”
北宋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旧址在今大名县东南部。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府城毁,现在这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四米之下的黄河泥沙中。明朝大名指挥使吴成在当时的艾家口镇北部重新修建大名府城,即今址
从北门(端智门)骑出古城,门前原来的民居商铺已经拆建变为了护城河和大广场
护城河宽阔,新城墙蜿蜒,有人指出,新城墙虽为方砖建造,但砖体偏小,缺少了应有的沧桑和凝重感
大名府明城墙抗战初期保存尚好,之后我抗日政府根据战争需要,发动群众分三次拆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均为近年开始在原址上的重建。这是古城西北角的城墙
离开古城,前往石刻博物馆,路过狄仁杰祠堂碑,国保文物的石碑仍然屈居路边凉亭中,只是围栏圈住人不能近前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位于城东3公里处,今非昔比,最大的提升改变当属这里,亭台楼阁已把此处装点的高大气派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位于城东3公里处,今非昔比,最大的提升改变当属这里,亭台楼阁已把此处装点的高大气派
进门迎面仍然是高大的五礼记碑,但是现在已经由重檐宽大的碑亭罩住了
五礼记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北宋末年宋徽宗御做《五礼新仪》,大名府尹梁子美为讨好皇帝,竟把柳公权字磨掉,刻了徽宗的《五礼新仪》
这通宋徽宗御制大观五礼记碑。该碑厚1.08米,宽3.04米,高12.34米,堪称全国最大的古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为青石质,自下而上,由龟趺、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颇具唐代风格。碑额篆书“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八字,保存完整。最下面是巨大的龟座,龟头已失,今为后补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于2014年4月动工,由原占地15亩,扩建后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馆内现藏有目前全国最大古碑五礼记碑、四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孝洁皇后家族谕祭碑等珍贵碑刻、墓志300余方
整个园区为仿宋式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弘敬阁为仿宋式建筑,楼高5层,总高48米
弘敬阁,因藏有目前“中国最大唐代墓志铭-何弘敬墓志铭”故名,内部设有七个展厅
馆内建有碑廊,列置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具有较高历史、书法、艺术价值的碑刻六十余方
大名石刻馆1986年5月奠基,1987年元月将“五礼记碑”残块由大街乡双台村迁入;1987年8月,将原址11件碑刻迁入
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将“五礼记碑”修复树立。1989年改名为“大名县石刻博物馆”。1996年9月在全县征集碑刻40余件,建主北廊二十五间。1997年至2004年陆续征集碑刻90余件
2002年“石刻博物馆”列入“县城建十大工程”之一,投资二百余万元,进行了围墙翻修、大门修建、展室及库房共十间、东廊三十间、西廊二十九间及角亭、人工湖的工程建设。至此,石刻馆现藏古代碑刻140余件,现代书法碑刻60余件,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
朱熹写经碑,创制于明朝成化年间,原置于明大名府城文庙内。碑文摘录了《易经》总义,有朱熹书,蔡元定刻制
马文操神道碑,全称《大晋故赠秘书监马公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张铁集乡寺庄村西,为晋高祖石敬瑭令五代著名史学家、《旧唐书》主要撰著者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开中国碑刻行书先河,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石刻博物馆扩建后,向北、东、西三个方向扩展了馆区规模,形成“众星捧月”的布局。新馆由重庆大学设计,政府投资建设,在原馆的基础上加大保护功能、研究功能、旅游功能,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的博物馆式旅游园区
午饭就在石刻博物馆旁边的这家饭店就餐了,整个饭店都是我们的人了,四十多人坐了五桌
今天天气晴朗,来回都走G106国道,归至濮阳城边,老龙珠加油站前留张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