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人朋友的生日祝福里知道自己四十有四了,四十岁之后的日子开始与视力结伴逐渐模糊。我觉得自己想要说些什么,但思绪倍感无力。
在我的四十三岁时,纪录片《四个春天》我看了好几遍。这部杰出的作品在豆瓣获得8.9分,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迄今为止,我都认为它具有大部分国产电影所不具备的朴质与真实,也没有几部片子能像它那样深入生活的肌理,却又保持着诚实和克制。也是通过这部片子,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人们对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避犹不及,他们并不是如同他们嘴上说的那样厌弃浮华与乔饰。从寻常生活里发现其中的蕴藏的美,原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
也是在这一年里,我几乎通读过所有大陆出版的保罗·奥斯特作品。许多年来,是我第一次通读同一位作家的作品。之前的许多年,我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荒野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我读过许多书,其实根本没有读进去,但是也多多少少留下了点东西。这些东西被《斯通纳》引燃,到了奥斯特的作品终于爆发。我无法用语言形容自己在其中到底得到了什么,我只能说现在我开始有点明白什么是好作品,开始理解作品之间的差异在于什么。在一位作家身上,看到他如何建构一整个系列作品,仿佛自己也知道了其中的奥妙。虽然这种明悟来得有些晚,但总比从未到来强。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我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如果我读书近四十年,才终于获得那么一点点领悟,那么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速成的?在过去的好时日里,时代仿佛是给予了人们某种肯定,鼓励人们进入新领域,鼓动人们跨界生存,甚至发明出“斜杠人生”这样的概念。真的有这样飞扬轻盈的人生么?生活究竟是一颗葡萄,还是一头犀牛?需要多少努力才能穿透它的肌肤?
我在四十三岁结束四十四岁开始的时候有个想法:世界其实并不需要我们中的任何一个。离开了任何一个人,山川依然是山川,河流依然是河流。是我们自己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值得接纳,在这个世界里找到某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为了得到这个位置,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而世界倾向于拒绝这种努力,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肌肤里的一根刺,一种轻微的炎症。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世界就会把刺排斥出去,留在表皮上,然后等一阵风来吹走。所以,你得嵌入到世界中去,从皮肤深入肌肉,从肌肉渗入骨骼。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世界才可能需要你,因为少了你,它也失去了一部分。否则,一个人就总是会担心风的到来。
一棵树站在山坡上,一直那么安安静静站着。需要站成一片茂密的森林,在少年人眼里才会变成侵掠如火的骑兵,在中年人眼中才会变成漫步山坡的登山客。无论风朝着哪个方向吹,希望你内心里也有这样一片山林,希望你也能听见它的沉默。
青山依旧不改,时光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