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著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当我融入这两部作品时,曾几度堕入新中国成立前后令人悲哀的黑暗社会。
《许三观卖血记》,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记叙许三观这个人卖血的文章,在这部小说中,许三观卖了许多次血,都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许三观最后一次进入医院卖血,不是因为生活艰辛,他当时已经上了年纪,有三个儿子,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算得上是幸福。
许三观出去散步时经过胜利饭店,就想重温当年的炒猪肝和温黄酒,猪肝造血,黄酒活血,便有了卖血的冲动。当他再去到医院时,管理卖血的血头已不再是当年的李血头了,而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看到六十多岁的的许三观来卖血,没有同意让他卖血,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老人家的血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慎,还会对老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又或许当时医院的血库并不缺血,老人家的血就显得更没作用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不过新的血头不仅没有收他的血,还讽刺他的血像猪血一样,只有某桥下面漆棺材的匠人才会收。他很伤心,便哭着往回走,许多人看见了边走边哭的许三观,有的人告诉了他的大儿子许一乐,有的人告诉了他的二儿子许二乐,有的人告诉了他的小儿子许三乐,还有的人告诉了他的妻子许玉兰,他们去街上找到了许三观,问事情的原委,许三观便一五一十的诉说了,没想到三个儿子非但不理解,还很生气的认为许三观丢了他们的脸,幸好许玉兰还理解他,告诉儿子们许三观曾一次又一次卖血来维持生计的事,并安慰他,带他去吃猪肝,喝黄酒。
许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
这个故事看似很长,讲述了许三观的一生,这个故事又好像很短,只是讲述许三观多次卖血的经历。
在过去的中国,人们生活并不富裕。有的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像许三观这样去卖血的人或许并不多,但绝对不少,为了卖血付出生命代价的也是大有人在。或许卖血在有的地方只是一种习俗,但也有人是为了维持生计才不得已去卖血的。回到现实中,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自己,还有人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吗?或许在有些偏远的山区还有部分人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困难,但国家政策好啊!正在进行扶贫,使人们的幸福指数变高。我们应该要感谢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明白这一切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一切,我们还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中国的青少年,我们需要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