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着这样一个清晰地逻辑,那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体现了这个逻辑。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
基于新的教学认识论,当代的教学研究倡导两种新的研究方法:
第一,社会互动作用的分析。亦即关注影响到学习或是问题解决的效果的“社会互动作用”的重要性。所谓“社会互动作用”的学习情境,是指聚焦一个目标(问题解决),众多的拥有同样或不同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者,共同分享问题和情境,相互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活动。
第二,个人认知过程的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为了面向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详细地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采取了使学习者把内部过程加以外显化的方法。这就是“话语报告分析”和“叙事报告分析”。
从对话哲学出发,“有效教学”的研究蕴含着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文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 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首先应当致力于解决教学效益的前提条件——教学的价值取向——的问题。
“有效教学”的研究催生教师文化的创造。要多学习和了解各种学习理论,开拓视野。教育部将要出台的有关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文件将会强调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从个人维度去衡量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个维度——集体维度的视角。比如,是不是形成了善于合作的教师团队。实际上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学校的功劳,是整个社会文化滋育的结果。围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个老师更好地发展。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智慧——“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