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文章图说中美教育差别的,说中国孩子背唐诗宋词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在学着倒垃圾、整理玩具、穿衣服之类的,忽然勾起了我的说话情绪。
我的视角是,相比较而言,你会找中国男朋友,还是欧美男朋友。
朋友们讨论说,喜欢德国男人是因为他们欧式教养的沉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动手能力。所谓教养的沉淀,应该是一些比如咀嚼的时候是闭上嘴不说话的,比如即使出了门也会认真的为下一个迎面走过来的女人开门微笑,比如对女人尊重的信念和细节上吧,这里面无疑也会有中外男人对浪漫的态度的不同。
而说到动手能力,就不得不说说我们的父辈了。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生活物料紧缺,为了活下来,这一代的男人习得了创造和修理的能力,因为很多东西买不起,他们练就了自己做的本领,那时候没有大量的企业为民众建房子、设计机器、生产各种生活所需产品,所以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技能、创造技能、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
很让人惋惜的是,因为饥饿和疲累超出了人的负荷,这些优良传统被矫枉过正的用钱给收买了。这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变成了一场梦,让孩子学知识,练就说话能力,社交能力,大局观,历史观,孩子的成长就像他们的一场梦一样,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用去学,只要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就够了。
当然,梦总是会有醒来的一天,当一个时代的男人都被崇尚智商、情商、社会商等脑力,而忽视动手能力的时候,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理念教育出来的一些优秀女孩子,悄悄的被西方男人给带走了。
在西式的教育中,人们真实的在生活。没有中国教育梦里的虚幻,他们更容易变得踏实和承担责任。生活是靠人自己建造的,相比较而言,你会喜欢一个自己搭建的房子,布置和设计每一个细节,自己动手装好设备,还是想一劳永逸的花钱找人来做完所有的事呢。也许是我的偏见,但如果做个调查问卷,我的预期是,中国人选择花钱找别人做的比例会比西方人高,因为缺失了美学教育的国人总是相信设计师这样的人,觉得他们比自己更能为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不自信还体现在装饰风格从众、炫耀上面,生活是过给别人看的这个理念貌似深入人心。等脱离了父母过上一段时间的日子,幡然醒悟,原来生活需要自己来过,包括生活方式,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有时为时已晚,婚姻生活岌岌可危。反过来说西方的理念,实用主义好像更普遍,因为在中国孩子诗词歌赋的时候,他们有一部分时间用来整理玩具、分担家务,这让他们的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对生活这件事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入。
也许说大道理,西方男人真的没有中国男人会说,并且也没有践行这些大道理的上进心,也许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有一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基本的生存技能上。而中国男人的这些时间,用了去做中国梦了。
中国女孩子价值观不一,有的说喜欢西班牙男人的热情,有的说喜欢美国男人的自由,有的说喜欢奥地利人对女人的尊重,有的说喜欢摩洛哥人的大方,可是有一个基本原因是统一的,但凡当今一代中国年轻男人有一些类似的特质,中国女人也不会愿意远嫁他乡,文化和种族的差异给生活本身带来的障碍是巨大的,哪个女孩子的父母如果不是为了改良人种,愿意让女儿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