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中我们要讲的是一组诗歌,分别是《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首诗实际上是一体化的。根据文献记载,古人学乐,要学“《小雅》三”。在周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典礼上所吟唱的诗歌,往往是三首为一组。
典礼上三首诗一起演出,自然有它的意味,这三首诗实际上是一体化的。过去我们读诗总是一篇一篇地读,一篇一篇地分析,有的时候反而会把礼乐所具有的特点忽略了。三颂》中有一篇叫《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前六句是大臣在新君即位的典礼上嘱咐天子要敬天。因为天命是显赫的,不要以为天是高高在上的,它会时常降临人间体察民情。在王朝的政治理念中,上天才是主宰,而王只是受命于天,一旦违背了天命就会失去天下,所以作为君主一定要敬天。接下来“维予小子”明显地换了一个口吻,应该是新君的自述,年轻的君王表示自己一定会虔诚地礼敬上天,并嘱咐大臣要帮助自己完成大任,经常地教导自己什么是通达的道路。
在明确了这两点之后,我们再回到《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组诗歌。《诗经》的生命在于它以礼乐为根基,因此演奏诗篇的作用才能够显现。首先来看《鹿鸣》。
山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鹿呦呦地叫着,呼朋引伴去吃田间的苹草。苹,又叫山萩,也叫珠光香青,属于菊科,绿色,茎叶有的呈白色和灰色,可以做香料,鹿也以此为食。但实际上,鹿最喜欢吃的还是草,因此这一句中的“苹”,不做实指,本句中的重点在于鹿呼朋引伴,招呼朋友。 山荻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是一种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诗都是如此,后人曾提出,用野兽来比喻君子的宴席是否有些不妥,但在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一点并不是很在意。这两笔为诗歌平添了很多意味,这种意味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很多时候诗的语言并不在于要表达什么,而是要通过语言来引起我们生活中某些美好的感受,这是诗歌语言的特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嘉宾一词,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宾”主要指客人,而在古汉语中“宾”和“客”是有区别的。“客”在周代的时候指“先王之后”来自己家中做客,客本身也有敬的意思,但它有外人的意思,我们今天常说的“客气了”仍然能看到这种含义;“宾”指内部人,指周王室分封到各地的诸侯,推究起来这些人都是兄弟之邦,这种客人,古人称“宾,所敬也。”
“鼓”指“弹奏”,“瑟”在古代属于八音之一,往往用桐木所做。(注:八音,古代乐器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材质将乐器分为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八种类别。)在婚恋诗中我们提到过,在考古发现中,战国时期的瑟出土了很多,琴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在《诗经》中琴瑟总是成对出现,是一种弹拨乐器。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笙,在八音中属于“匏”,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笙,它的形制有些像西南少数民族还在使用的芦笙。它的共鸣器是斗形的,由葫芦制作而成,其上打孔,插入管子,管上有簧片,通过震动可以发声,簧片就是俗称的“舌头”。“承筐是将”,“承”是“奉送”,“筐”是用来承装布帛礼品的。
由此可以判断这场宴会属于燕礼系统,招待列国宾客需要赠送礼品。“礼乐”之“礼”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典礼的仪式,另一个指的是手里拿的赠品。西方人类学者曾经专门研究过“礼”,这是人类交往所必须的。在山东某些地方的孔子见老子画面中,孔子怀中就抱着一只大雁,还有的抱着羔羊,不同身份不同等级,所抱的礼品也是不同的。这些礼品有一个专有名称,叫“贽见礼”。
与人见面总是要带些礼物,这是一种人情。这与之前的“民之失德,亁餱以愆”的原理是相通的。东西不在多少,在于是否尊重对方,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也是这样的道理。列国之间的聘任需要送礼品,在《礼记》《仪礼》中记载有些国家甚至将本国的重要的玉器拿来送给对方,但这些重器对方是不会接受的。这也是礼的一种表现。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好”在这里读为“hào”作动词,喜欢。东汉郑玄将这个字读为“hǎo”,比郑玄时代更早的毛亨将这个字读为“hào”,此处我们选择毛亨的读法。“周行”本指周代通往各地的大道,比如在《小雅·大东》中有“周道如砥”,西周王朝通向各地的道路像磨刀石一样平坦。
西周实行封建制,诸侯和王室之间经常要有车马行走,所以要修建道路,众所周知,秦始皇修了很多驰道,根据《剑桥中国史》中的记载,秦王朝所修的路甚至要比罗马的路还要长一些。实际上修路这件事早在周代就开始了。一个大的王国要经营四方,一定要先修通道路。《诗经》中的“周行”本来是“周道”,在这里使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指通向远方的大道。
宴请宾客不单单是为了口腹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增进友谊,互相启迪人生的方向。整首诗的意境是非常优美的,先写了鹿群的呼朋引伴,接着描写宴会上鼓瑟吹笙的场景,并用了顶真格将“鼓瑟吹笙”和“吹笙鼓簧”拈了起来。以上就是第一章的内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第二章的意思与第一章大体相同。诗歌是需要演唱的,所以需要重章叠调,不断地去重复,很多歌曲都是如此。古琴曲中有《阳关三叠》,也是循环往复。“蒿”指“青蒿”,“德音”指“美好的声誉”,“昭”为“昭著”。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视”通“示”,显示;“恌”通“佻”,轻佻;“则”“效”都是“遵循”,君子相交,要遵循的原则是以庄重的一面示人,而非轻佻。
在西周时期,君子主要是指贵族,到了《论语》的时代,君子的意义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其中的“君子”有时候指身份地位及在位者,“小人”指不在位者,但有的时候指的是那些有品德有出息的人,与之相对,小人指的是那些没有品德没有出息的人。但这并不绝对,比如“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里的“小人儒”指的是没出息的儒。而在西周时期,君子所指的就是贵族。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旨”指“醇厚,甘美”;“式”“以”是结构词,表示“既……又……”,有学者认为 “式”有“愿望”的意思,比如丁声树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在《小雅·斯干》中有“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这里的“式”就有愿望的意思。但这一用法在有些地方很明显,其他地方又不是很强烈。“敖”同“遨”,遨游;“燕”,享乐,自由自在。第二章所表达的,仍然是对宾客的欢迎,此外又加了一个赞美嘉宾“德音”的内容。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第三章谈到“嘉宾之心”,款待宾客要入情入理入心,这样才能真正地增进友谊。“芩”是一种蔓草,和芦苇差不多,古人解释说“牛马喜食之”。三国时期的学者陆玑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专门解释《诗经》中的名物,这对理解《诗经》非常重要。“和”“乐”都是“高兴”;“湛”指“深厚”,“湛蓝”的“湛”读为“dān”这里遵循的是古音的形式,古代只有“d”“t”没有“zh”“ch”“sh”也就是音韵学中常说的“古无舌上音”。
《鹿鸣》这首诗整个的风格是“中和典正”,很安详也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