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回归之痛


上一周,完成了米兰•昆德拉的中篇小说《无知》的初读和复读。

因为去年初读和复读过昆德拉的两部长篇《生活在别处》《不朽》,对他的作品风格了然于胸,所以,《无知》这部中篇于我而言,理解起来便不算困难。

我如法炮制,从2月下旬开始初读,初读完成后随即进入复读,总计用时一个多月,连续阅读两遍的计划就得以完成了。

这本书沿袭了米兰•昆德拉一贯的写作风格,即:主要角色模糊不明。因为小说的每位人物都占一定份量,把每个人物的那部分故事内容拿出来,便皆可自成一章一派。

比如,《无知》中看似主角是伊莱娜,实则约瑟夫、阿米达、伊莱娜的妈妈、伊莱娜的情人等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都有自己典型的角色故事,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然,这些角色之间看似孤立无关,实则紧密相连。这便是昆德拉另一个惯用的写作手法:千里伏线。角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会被贯穿起来成就了整部小说。

小说的时间立足于1989年,这时俄国政quan结束了在捷克长达20年的红se统zhi时期,从捷克撤离,捷克恢复到了之前的资本主义状态,曾经不敢和国内有丝毫联系、唯恐给国内亲属带去与国外通di等政zhi麻烦的流亡者们,纷纷开始陆续返乡,回归祖国。



1.伊莱娜

主人公伊莱娜,在1968年其祖国捷克被俄国占领之初,因丈夫马丁的敏感身份而不得不随马丁逃离祖国,来到了法国巴黎避难。

马丁当时已疾病缠身,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给她留下了两个幼小的女儿,老二还在襁褓中。生活上的艰辛、精神上的孤独和在异国土地所受的歧视,使得初来法国的伊莱娜寸步维艰。

为了生计,她在巴黎经历了各种磨难,“先后干过七个行当”,包括做佣人、给瘫痪的有钱人当护工等等,终于,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并在异国他乡安顿了下来,生活归于平静和安逸。

后来,伊莱娜在巴黎好友茜尔薇的劝说下加入了回归的大军中。形单影只的她在回到祖国的怀抱后,却发现:这次的回归,使她反而失去了一切,留下了切肤之痛。

从前的朋友、同学、知己,甚至亲人,不仅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纳她,话里话外还充满着责怪。在祖国处于艰难时期,她跑去法国躲清闲,给国内的亲朋带来受审查和监视的麻烦。因为当时,“政fu不给流亡者的亲属们任何好日子过。”

现在伊莱娜回国了,在众人眼里,她比大家安逸、富有,还似乎在显摆自己的优越与高贵,邀请大家聚餐时不和同胞们一起喝啤酒,反而拿来一堆她们喝不来的红酒来宴请。

朋友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诉说着在国内所受的非人苦难,伊莱娜没有感同身受过。至于伊莱娜在国外的艰辛,朋友们也压根不想知道,更不予关心。她们总觉得,伊莱娜即使辛苦也是自找,而且她肯定过得比她们好。

她,分明与她们格格不入。

而伊莱娜惟一的亲人,妈妈,对她也几乎无爱可言。其实,自从伊莱娜的父亲去世、妈妈二婚生了同母异父的弟弟之后,便把所有的爱给了这个儿子,对伊莱娜原本就熟视无睹,任其自生自灭,美其名曰:为了女儿早日自立和成长。

回国后,伊莱娜很快认识到,妈妈还是那样的妈妈,那么多年没见,仍然没有比曾经亲近多少。

伊莱娜现在的情人比她年长很多,这位有妇之夫,为躲避他不愿离婚的妻子,从瑞典离乡背井来到巴黎,和伊莱娜可谓同病相怜,相依为伴。

而回归后,伊莱娜和情人之间有了隔阂。他在捷克如鱼得水,且和伊莱娜的妈妈相处地十分默契和融洽。他们年龄相仿,说话投机,趣味无二,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

于是,伊莱娜,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为寻爱而回归,却让伊莱娜彻底地绝望。祖国是她的根,她饱受20年的思乡之苦,如今终于踏上了这片梦中的土地,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然而,祖国却并非那么愿意接纳她和热爱她。她发现,她的家不在这里。

由此,伊莱娜和她的法国朋友茜尔薇这样说: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我也许可以重新跟他们一起生活,但前提是我要把与你,把与你们,与法国人一起所经历的一切,庄严地放到祖国的祭坛上,亲手点上一把火。随着这神圣的仪式,我二十年的国外生活将灰飞烟灭。
那些女人会高举啤酒杯,围着这团火与我一起唱歌、跳舞。只有付出这个代价,我才能被宽恕,我才能被接受,我才能再变成她们中的一个。

此时此刻的伊莱娜,该何去何从?她,似乎无路可走。



由此,我想起我的几位移民国外多年的好友、同学,她们过得好吗?物质上的富足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缺位,有时候或许会加剧精神上的失落感。

她们的心里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无根浮萍的流浪之感?

我的挚友倩,在国内的求学生涯非常不顺,无奈之下,她几费周折从国内去了澳洲,因为不能顺利拿到身份,又辗转从澳洲去了美国,最后嫁给了白俄罗斯老公,定居于旧金山,成为了美国人,并且拥有了一对儿女。

上次在电话里,她跟我说,她一生只待过四个地方,但是那三个地方的时间之和都不如在美国的时间长,话里话外,是在说美国才是她真正的家吗?她真的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美国人吗?

每天在朋友圈里都会看到她发布的有关家乡的各种消息,充满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她的内心深处有没有过无助和孤独?

出国也曾经是我年轻时的梦想,只因老公过于依恋亲情和朋友,又有些保守,终于没有成行。

今天的我为什么反而庆幸呢?幸亏我不是出国大军中的一员,否则以后会不会落叶无根?我的灵魂该何处安放呢?

想起张爱玲。解放初期,借口去香港求学,她借道香港去了日本,然后又前往美国定居。虽然嫁给了美国丈夫,过了一段有伴侣依靠的日子,但是,最终她是孤独地死在自己的公寓里,长达七天之久才被人发现,多么地凄惨和悲凉。

这七天,她的魂灵在哪里游荡?

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在国内呆得太久,目光变得短浅和孤陋寡闻了呢?还是温水煮了青蛙,今天的我为何变得恋家而不愿接受新环境、新变化了呢?

再次想起米兰•昆德拉的话:人生如钟面。而我的指针,或许正在指向一个新的钟点,进入一个重新认知的生命阶段。


2.约瑟夫

《无知》中的另一个人物约瑟夫同伊莱娜一样,也是在祖国捷克被红se俄罗斯占领的特殊时期不得不逃离故土。他,去了丹麦。

20年后的一九八九年,俄国撤离了布拉格之后,约瑟夫也加入了大回归的人流中。伊莱娜回归的首日是邀请亲朋好友聚餐,想借此来融入祖国的怀抱。而约瑟夫回到布拉格的第一件事却是直奔墓地。

三十年前,他的母亲埋在这里,当时,地下只埋有家族的两个故人,祖父和祖母。那时,父亲仍然健在。

而今天,他再次来到墓地时,一下子发现,曾经只有两个故人的小墓地竟然“变成了亡人集体宿舍”,在流亡国外的二十年里,他的伯父、伯母、父亲等等很多家族亲人相继去世。

昆德拉在此处写到:谁执意要永远离开自己的故乡,就应该心甘情愿地不再见到家人。

与难过相比,他有的是无比震惊。因为有些亲人的去世是近一两年的事情,那时候,国内外的联系已经松动,但是有关亲人去世的消息,无人联系他、告知他。

在大家眼里,他早已是个不存在的人。

而他的哥哥嫂子也并非真正地欢迎他回来,他们明里暗里在担心着约瑟夫来分割家族的财产。

和伊莱娜一样,回归并没有让约瑟夫感到温暖,时隔二十年,他们已经成为边缘人,与国内产生了疏离与隔膜,无法融合;在国外也找寻不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只是人生苦短,已经没有另外一个二十年来让他们磨合和融入祖国了。约瑟夫宁愿再次回到丹麦守着墓地里的妻子孤独生活,也不想留在捷克了。

流亡了20年的伊莱娜和约瑟夫,感到的都是彻骨之痛。他们到底该去往哪里?该如何和故土和解?该何以为家?

所以在小说的最后,几位回归的人便毅然决然地选择再次离去。

这次的分别,估计是永远的割舍了!


我现住的小区有一个俄罗斯姑娘,她的老公是中国人,高高大大地很英俊。他们的混血女儿,漂亮可爱。我时不时会看到她和她的女儿携手而行,女儿由乖巧的小丫头长成了粗壮高大的中学生,一看体型,便知是俄罗斯姑娘。

但是,这位妈妈却始终干瘦得很,而且,和多数老外仰首挺胸的走路姿势不同,她是低头而行,面部没有表情,甚至有些忧伤。

这么多年,她的老公我只见过一次。更多的时候,是这位俄罗斯女士在小区里孤独来孤独去的身影。

她开心吗?

远离祖国,为了爱情跑到异国他乡,爱情的美好给了她天不怕地不怕的力量,可是婚姻会把一切感情磨成平常,她此时有没有远离故乡亲人的孤单和悔意呢?

我时常会想,我们该不该把孩子送到国外?让孩子出去的结局或许是,这一辈子终难再随心所欲地相聚相欢,尤其生老甚至病死之际,孩子可能都无法及时回到身边陪伴。

或许有朝一日,真如约瑟夫那样,连来墓地看望的机会都少之又少,地下的我们会不会感到孤单和悲凉?值此春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不能到墓地祭祀故去的亲人,这种痛苦得需要多少时日才能排解?

真希望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人抛家弃祖去国外讨生活了。

这世间有些悲苦,这世道有些炎凉,哪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父母、亲人聚在一起,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度过此生,或许会更温暖一些吧?

父母在,不远游,不无道理。

故乡,永远的精神家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即:主要人物模糊,每一个人物都可能是主角,如果把某个人物的那部分内容拿出来,便可自成...
    秋沼芰荷阅读 664评论 13 35
  • 最近在读米兰•昆德拉的《无知》。因为是中篇小说,再加上对他的作品风格已了然于胸,这本书对我来说不难理解。 所以从2...
    秋沼芰荷阅读 665评论 10 30
  • 11月15日,十月初一,周日,晴,11至23度 昨晚看了两部电影:印度片《炙热》和美国片《为奴十二年》,凌晨两点入...
    蕉下客deer阅读 258评论 5 5
  • 一 高铁沿着轨道疾驰,城市和田野飞掠过窗。我...
    沙漠孤月阅读 4,100评论 59 217
  • 无知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20171015 在作业中脱身后,纠结着是看电影还是看书的时候,看...
    小小小竞阅读 1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