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厌学”,很多学生多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产生过这样的情绪。但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其中以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为主:读书是一种奢望,想读还读不了,现在有了义务教育还不想上,简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然而通过有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主要是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就我个人而言,我有过两次厌学的经历。第一次是在青春叛逆期的时候,第二次是作为高考大省----浙江省的其中一员,在高中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现在虽然没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但对于学习仍然没有比较高涨的热情。
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家庭层面。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已属普遍,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生怕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做出一些“揠苗助长”的事情,最常说的几句话就是:“你看××家的那个孩子,他、她......,你怎么就不学学人家呢!”、“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我是为了你好,我这么辛辛苦苦地赚钱供你上学,还不是为了让你出人头地,以后过上好日子”。总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用高标准去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背诗词、弹钢琴等,考试排名一定不能低于××名,而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除此之外,有些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第二,学校层面。有些教师态度不正、不民主、盛气凌人,而学生很厌烦这样的老师,进而不愿听他上课,厌学这一学科;教学内容不丰富,讲课照本宣科;教法不活,进行“填鸭式”教学,不管你愿不愿听;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越大,厌学心理越重。
第三,学生层面。有些学生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但又不懂得调节和释放,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解决呢?
第一,要经常给予成功的体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第二,不要“强迫”式学习。如果家长或是老师对学生学习逼得太紧的话,他们会变得比较焦虑、不耐烦。在潜意识里,社会对学习产生反抗的情绪,同时也会变得容易遗忘,容易把刚刚学过的东西也忘掉。
第三,要注意赞美和鼓励。老师和家长必须懂得,语言赞美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相反,批评过多,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学习时更易犯错误。(这一点和第一点类似)
第四,学生也要懂得自我调节,自己实在没办法的话,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对着大自然倾吐出自己心里的“垃圾”;也可以停下脚步,放空心神地冥想;或者把压力和烦恼写出来然后撕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