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03之 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
第三章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1
关于“时间管理”的概念早就不新鲜,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和培训机构也早就多如牛毛,可以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觉得没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依旧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不是因为有微信,不是因为有抖音,不是因为有微博或者电视剧什么的,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叫做“大脑”的东西,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它总让我们不要那么幸苦,它总让我们先放松休息一会,它总让我们忘掉我们之前写下的计划。
它总是把我们的时间给偷走。
所以我们得想办法把主权多回来,想办法把时间拿回来,因为我们都知道时间是个很珍贵的东西。
我们都想把时间当作朋友,因为所有人都希望时间永远陪着自己。
那么要如何把时间夺回来呢?
李笑来在第三章讲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事件-时间记录”,一个是列计划。
不过基于我自己的情况来说,我把第一个方法改为了“时间-事件记录”。
2
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分配就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除开上班、洗澡和睡觉,每个人有五到七个小时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和奋斗的时间,那么如何分配和利用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变得非常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分配呢?假如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六个小时,那么是不是说我需要拿三四个小时来学习,一两个小时来休息玩乐呢?
不不不,都不对,我们先不这么做。
现在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把每天所做的事情和花的时间记下来就可以了。
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就是:
08:30——18:30 上班时间
18:30——19:00 玩微信,回复信息
19:00——20:00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20:00——20:40 洗澡和洗衣服
20:40——21:10 追完几本日更小说最新两章
21:10——22:40 写读书笔记
……
3
李笑来的“事件-时间记录”来源于一本叫《奇特的一生》的书,作者叫格拉宁。
“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柳比歇夫一生发表了七十多部著作,并独创了一种独特的时间管理的方法。
也就是“事件-时间记录”的方法。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一四 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
李笑来学习并运用的就是这一方法,并获得了巨大的帮助。
但运用到我自己身上,或者说大部分的人身上,可能暂时还不那么适合,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可能没那么多自由时间可以支配,因此我先试着把它改成了“时间-事件记录”。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时间被花到哪里去了。并由此可知自己为何会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一旦你日后发现自己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是没有把某件事学会——比如英语或者其他技能,你就可以拿出你的每日记录,寻找下原因——看,你过去一年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面的了?
“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4
而关于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书籍和培训机构也有很多,李笑来也不否认计划的作用性。但是他还是反复强调着,行动和坚持比任何计划都重要。
但是计划还是可以做的,只是不要一下子就定几年或者一辈子的计划,甚至也不要先定一年的计划,因为执行一个计划是非常需要能力的。我们很多人往往连一个月的计划都做不好。
所以要做计划可以,先从小的开始,先从一星期计划开始。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越容易实现,就让人越有成就感。有成就感,人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所以这里又回到上一章的内容,就是我们的大脑是比较喜欢轻松快乐的情绪的,所以一旦这种一星期计划的实行可以使它快乐,那么大脑也愿意你一直做下去。
“我尝试过一年,发现自己竟然连一年的计划都没能力完成,于是,再一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实的同时,一口气把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终于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竟然可以指定一个季度的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