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读书,从知道的这一刻起,读多多的书,读专业类的书籍,做一颗读书的种子。
1947年出生的余映潮老师,刚刚从台上走下来,坐下,就打开电脑,继续他的“积累之美”,他的4板块教学法,他的训练加积累,他的课堂是教学之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浑厚的积淀告诉所有老师们《教师的积累之美》美在哪里,他用多少年来的读书茁壮了中国语文界的最美风景。
1958年出生的老顽童般的黄厚江老师,看似插科打诨戏谑不羁,实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但务必要找对路子,找志同道合的人,《找几个人一起玩儿语文》。同样的,厚江老师也是用读书快乐着语文海洋里的小鱼小虾们(像我这样的小虾米)。
我们最英俊潇洒,最温文尔雅的导师培东老师则告诉我们《让我们做语文的孩子》。这该是怎样的对语文的深情才要让自己化为语文的孩子,在深深浅浅之间都是对语文绵绵不绝的爱。他更是用读书垫高了自己的厚度,从钱梦龙老师、余映潮老师、黄厚江老师等手中接过语文的薪火继续相传下去。
三位语文界的大咖各自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们:为人师者,务必务必要做一课读书的种子。
看似浅浅却深邃,碧波深处有珍奇,文字的背后有珍奇。
如果不扎根下去,踏踏实实读书,又怎能挖掘探究出背后的珍奇呢?
肖老师也笑谈自己刚刚上讲台时就是教参的搬运工,哪里有自己的理解,哪里有自己的思想?我想,肖老师之所以有如今对文字的敏锐、对文本的精准解读,怕都是源于他对文章的热爱,源于他日复一日多读书多思考的潜移默化后的水到渠成吧。
回想起重读培东老师《驿路梨花》的课堂实录。一般情况下我能领着孩子读出文中的悬念伏笔,以及背后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精神世界,都已经觉得自己任务完成了,可肖老师能在孩子们已经学过该课的基础上,继续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浅浅切入(到底写了几朵梨花?),深深挖掘——树上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结尾、梨花精神、梨花语言。这就带着孩子们一山高过一山,以梨花为线索,梳理出本文的深度内核。
果然是碧波深处有珍奇呢。
一如培东老师说的浅浅的教语文的“浅”绝对不能做肤浅的人,要多读书,肚里得有真货,要早日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感觉。
做读书的种子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课程。
朝着语文方向行进,让读书的种子在语文课堂里萌芽。
也许一开始你不会上语文课,可能是某一个点你还没踩上,以海量阅读做积淀,一旦等你踩上之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一开始难免走弯路,当我们把创意当种子,让种子真正长在语文的土壤之后,这个种子定能生根发芽。
碧波深处有珍奇,首先自己得是碧波,靠什么呢?当然是靠读书了,若读书不多,你就是一波浑水,就看不清下边到底是贝壳还是黄鳝鱼。所以一颗好的种子是守得住教育的种子,守得住学科、专业底色的种子,而这一切都离不了海量的阅读。
做读书的种子就应该做一颗有专业性的种子
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书,真的把语文读透了,怎么教都是一节好课,对文章熟悉,对文字熟悉,对感觉熟悉,就是最好。
把心思用在语言文字上,实打实的读书,实打实的教书。
做一颗能散发出语文味儿的种子
同时。带上一颗学生心。
因为好的课堂一定是让学生有成长的课堂。一定要记着帮助学生进入课堂,进入文本。
心中有语文,目中有学生。
不能遗忘学生、抛弃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文本可以很深,解读可以很深,思考可以很深,认知可以很深,但是如果这些没有到学生的身上,一切都是空的。
做读书的种子还要关注自我生命成长
不管跟谁(导师)都是为了完成自我塑造,提升自己的能力。
要做一只栖息在语文土壤里的种子,来年变成一只蝴蝶,拥有一双漂亮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在语文的大花园里。
做一颗读书的种子,你的生命可以得到滋养,得到提升,你会发现改变的不止是语文课,还有自己的人生,你的心会更淡定,会开始不急不躁,会越来越淡定,对一切都会看得很平和,唯独对自己的语文课会看得特别较真。
做一颗好的种子,你的生命可以很精彩,但最精彩的一定是自己课堂上这个未知世界。
以读书做底子,做一颗爱教育、爱专业、爱语言、爱学生、爱成长的种子,这样才是才算是一棵真正的读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