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走得远,学生才能走得更远
——以执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契机浅谈语文备课
2019年10月15日下午,寒风吹叶,冷雨飘窗,身体在这猝不及防的风雨中瑟瑟发抖,而心却是特别温热的,因为满怀期待。是的,我很期待,我期待专家和老师们的点评,我期待着听到自己今天执教的这节课还应该从哪些地方改进,才能变得更好!
上完一节课,听完一节课,终于到了姚雪晴专家点评的时候了,我认真地听,仔细地记,生怕错过每一句点评,我知道这每一句点评对我都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或成长的契机;同时,我的脑子也在飞速地运转着,我在想。我在想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如何更好地去设计;我在想,如果再上其他的课,或是在平时常规课堂上,我该如何在牢牢把握教材、核心素养和学校“三五微视”课堂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得更远。
今天,姚雪晴老师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估计也终生不忘。“老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跟着走多远!”是的,课堂上,我们倡导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走路,但关键的几步还得老师的帮助和托举,如果老师失去了在学生学习关键处的引领作用,那么一节课就只是浅层的学习。
正如姚雪晴老师所说,我今天执教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是没有课堂高潮和课堂热情的,课堂的温度并没有升起来,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没有达成融合,所以虽然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一定的预测方法,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没有达到发展。究其原因,毛病出在自己的身上,最主要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吃透教材,在教材解读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导致对教材的理解和领悟并没有到位,这才导致自己根本就没有抓住本节课最关键的能够让学生生长发展的点,导致课堂没有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我想,这是本节课人文要素的缺失。
上完这节课,听了大家的点评,感觉自己还有很对很多的不足。如果说学习是深海探奇探幽,那么我这个领路人只是带着孩子在浅水区简单地漫步,这样学生又怎会领略到大海深处别样的风景呢?所以,要想让学生走得远、走得深,老师必须自己先走得远、走得深才是。
那么,现阶段的自己如何能走得远一些呢?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统编教材编排理念、编排意图、核心素养等的了然于心,是“走得远”的重要基础
部编教材的编排理念和特点跟以前各种版本的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以熟悉部编教材。再看看自己,除了学校组织的几次关于部编教材的培训外,似乎没有主动学习过。再想想,就算是学校组织的学习,自己只是完成了需要下发的“外出培训收获”的表格,并没有对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总结,也就是说,那些培训中学到的东西更多的是在纸上,而不是在心里。不善于总结,是自己这几年来没有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今以后,凡是培训学习,除了完成必要的表格之外,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认真真地做好总结和梳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
那么对于部编教材的编排意图、编排特点、编排理念等,自己必须重新学习,认真归纳,内化于心,知道宏观上的要求,把握好大方向;同时,也要了解该如何在教学细节处渗透,从而做到在每一节课中落实部编教材的要求,真正做到一节课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有理有据地去预测,这只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而由于自己的设计和引导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深入地体会老屋身上那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这节课核心素养的缺失。
二、读透教材、教参,把握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等,是“走得远”的关键
我想,我的这一节课没有把握住“老屋的精神”这一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成、思维品质发展的生长点的原因除了没有很好地把握住部编教材的编排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深入地挖掘教材、教参,对教材和教参的阅读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属于“蜻蜓点水”式的浅层学习。
对于教材教参的阅读不仅仅是每次上课前备课时的阅读,也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的阅读,而是要经常读,把每一篇课文放到整本书整册书中去读,把每一本书放到整个年段甚至整个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中去读,结合新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读。常读常思,常读常新。
备课时的读更要深入,更要钻研,心里要时时装着部编教材的编排理念,要时时装着课堂变革的五项核心指标,要时时装着课“三五微视”的课堂文化,要时时装着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的时时要时时装着“立德树人” 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好一节课,才有可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老师的目光所及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视野宽度和思维深度,所以在每一次备课时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不拘细行”,又要“谨小慎微”,以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为执着追求,学生才能走得远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