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把时间当作朋友》看到这个概念时,只实践也没有向后思考,导致觉得学了没有用。书中说了写时间日志的好处: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只记录不思考是一个大谬误。
一段时间之后又捡起这个习惯,用Mr time记录时间,时间精确到分。经过半个月的“死撑”,再次放弃这个习惯,理由是没有获得应有的时间感知能力。另外,职业上的事务也并非一成不变,就算记录下来“挤”出娱乐时间,忙的时候,工作完成不了,闲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时间。时间记录的本质在于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我没细想,当自己的行为在日程安排上没有规律时,记录便失效。
时间日志应与反思日志同时记录
受身边的人影响,一星期以前开始写反思日志。写日志之前要回顾一天做了什么,如果仅凭大脑想到一条写下一条的方法记录,第二天总会发现前一天少记了什么。于是我改进了方法,在每天的反思日志之前补上时间日志,格式大概是这样:
10:00~12:00 读了《人民的名义》小说
12:00~12:30 吃午饭
(时间+事件)
给予我最直观的几个好处:
1.能回忆起每个时间段的感悟,方便顺序记录。
2.间接总结事件,获得一些新灵感。
3.为自己的目标给出行为修正建议。
记录期间做了两个尝试:调整睡眠时间、设定工作安排。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不同,有的人习惯早起,有的人习惯晚起。可事情永远特别多,若错过了最佳睡眠时间,就算睡够了精神也不好。通过记录,可以发现自己23点睡,6点起精神最佳;而22点睡,5点起,上午10点后易犯困。
有了适合的睡眠习惯,在工作很多的那些天,工作变得更轻松;也是通过记录,在工作很少的这几天,发现自己上午学习专业技巧效率更高,下午学习枯燥的考证知识记忆力更好。
写日志也需循序渐进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难免感到焦虑。《小强升职记》里提到三个时间黑洞的来源:超市,手机,网络。它们会永无止境地吞噬宝贵的时间,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一天24个小时中总会有几个小时平白无故地消失。而时间日志可以忠实地记录下来时间“消失”的问题所在。为了更加完整地体验时间日志带来的好处,可以在每日记录之前,先做几个星期的反思周记。若觉得有好处,则进阶加入时间日志;若用处不大,可无需考虑每日记录。
注:《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来著
《小强升职记》 邹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