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10期师北宸21天写作营当组长 ⑤)
写作营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组长,一个是助教。
基于对过去写作经验的自信,我觉得自己很适合当助教。观察同学的作业,反馈自己的感受,也帮助他们理顺写作的逻辑结构,提炼出更鲜明的观点……等等等等。这些倾向于专业领域、技术层面的事情,几乎“遵从本心”就好,我会做得很顺手。
但自从有了在7天体验营当班长的经历后,我也爱上了“班长/组长”这个陪伴式的角色。
如果说助教的角色像是教练,那么班组长就像是陪练;如果说助教就像班主任,那么班组长就像辅导员;助教的工作是调教的话,班组长的工作就是帮助。
就是帮忙吗,听上去有什么难的?你肯定会这么觉得,对吧。我以前也会这么觉得。
但实际的“照料他人”的这段经历中,我有意识地去体会了很多微妙的事情:
01 / 破冰
破冰者,是组长最早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基础面貌。大家刚刚来到一个社群中,需要有活跃热心的带头者,才能促成彼此熟悉。
上周的一次组员分享,我因为时差的关系迟到了一会儿,那位要分享的同学看到我马上说了一句:“组长你可来啦!我这篇文章冷场好久啦。”当时我就知道,组长这种捧场以及带动捧场的角色,就像主持人一样,挑的是一根大梁。俗话说救场如救命,在那个当下会带给场上的同学最有力的支持。
但比较trick的是,组长需要拿捏自己活跃热心的程度,既要让大家不再感觉拘束,也不能完全卸掉社群的仪式感。这里说起来会有一堆dos and don'ts,是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机会详聊。
02 / 指路
21天的学习之旅,路长且阻。作业在哪?工具怎么用?写完作业我还需要干什么?组长要站出来指路。而且他必须自己先知道所有的答案(或者知道怎么寻找答案),才能当好这个引路员。是的,你不必把所有的鱼都扔给同学,但至少你要懂得如何打渔。
这一期,我们组的开营培训手册,就把几乎所有能“指路”的信息集合在一起了。后来陆续进行的组内分享,也都利用石墨文档,把文本、音频全部集合在一个链接里。组员小M觉得这很神奇,一个链接里有这么多资料;风儿老师也称赞说这很酷。组长在帮助组员整理资讯上,也得是一个工具专家、信息集成专员。
03 / 鼓励
这应该是组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吧。不断激励同学,鼓励他们在学习之路上越走越深远,让他们不要失去信心。总而言之,就是主动、及时地给予正面反馈。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言之有物。鼓励,如果太空洞,就失去了价值。
“刚刚看见你今天的打卡,第一次在上午就完成了啊,行动力好赞。” Vs. “你今天完成打卡了啊,行动力好赞。” 两个相比,一定是前者更有细节、更有观察、更有点赞的理由吧。
经常有意识地去关注最新的、具体的、精细的点赞理由,你做出的行动本身,就是真正的关心。
如果鼓励不仅仅限于言语上,而能进一步促发同学们新的行动,就更加有价值。
比如我们小组有一半的同学,都被发动起来主动进行组内分享。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份非常特别的体验:他们认真准备了文字稿、分享录音,甚至有人做了ppt;不仅在组内,好几位也同步发到大群了。
其实写作营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都有满满的表达欲,只是需要借把力站上舞台。组长就是直接推他们一把的人。
04 / 共同成长
按理说,前面三点已经把组长的功能说完了。为什么我还想加一点呢?因为我觉得组长如果仅仅是做前面三点,还不够我来当组长的理由,而且也还是有点置身事外的立场。
陪伴,应该是全身心地和你在一起。如果只是身影在群里忙碌,但自己的心并不在这里,那么就是为了迁就你、委屈自己呆着。如果有心,是可以在共同的这条道路上一起感受、一起锻炼、一起成长的。
组长虽然不需要在这个陪伴过程中练习写作了,但写作所必须的观察力、逻辑力、共情力,都在无数细节中重复。说到底,这依然是在写作营中打磨一些基本功。当我陆续用“组长日记”梳理、记录这些练习收获的时候,组员小K也看到了这个动作,他觉得这让他感受到很快将学习到的东西写出来的行动力。
“成长不是学习一千个道理,而是把最基本的道理在各个事情上践行一千遍,使他们最终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作为组长,既要向小伙伴们传播这个道理,更需要自己去实践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