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pinkpink-summer
在小小鱼七八个月的时候,我带他去医院做检查。由于医院没有专门的母婴室,所以检查完后我就找了一个相对宽敞的地方给小小鱼换尿不湿。那个位置旁边有一对母女,小女孩约摸五六岁,站在妈妈身边,妈妈则坐在椅子上好像是在看刚配来的药品说明书。
由于相距的并不远,所以她们的对话清晰的传入了我的耳朵里。
看罢说明书,妈妈让那小女孩按照说明要求的剂量吃药。小女孩说药苦她不想吃。妈妈说这药不苦,不相信试试看。小女孩说上一次吃药妈妈就骗她不苦,其实很苦。妈妈又说这次真的不苦,吃完了就给她买玩具。小女孩没有被玩具吸引依旧不吃。妈妈又说吃了药带她去游乐园玩。小女孩无动于衷,自顾自在一边玩,说不吃不吃就不吃。妈妈见利诱不行改威胁,说你不吃也行,从现在开始不能吃一口零食,直到吃了药为止。小女孩还是摇摇头。看的出,那个妈妈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说,你不吃我就不要你了,把你丢在这你信不信。小女孩胆怯的看了妈妈一眼,低下头摆弄自己的衣角,一言不发。那个妈妈顿时火冒三丈,举着药瓶的手"啪"地拍在椅子上,一把拎起自己的包就往前走去。小女孩见妈妈走了,立刻跑过去,嘴里喊着"妈妈、妈妈",听得出小女孩已经哭了。她妈妈转过身吼道,那你吃不吃?!小女孩一个劲的哭,越哭越大声。妈妈又转身继续走,小女孩哭着追上去抱住妈妈的腿,妈妈一把推开她,小女孩一个趔趄,哭的更凶了。那位妈妈一边喊着吃不吃、吃不吃,一边抓住小女孩的胳膊,用力的把她拉回那张椅子边。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哭的撕心裂肺,那位妈妈也喊的声嘶力竭。
这样歇斯底里的场面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我给小小鱼换好尿不湿就离开了,最后剧情如何发展我也不知道了。
类似这样的场面许多家庭都曾上演过。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一件事,孩子不愿意,父母就哄,哄不行就骗,骗不行就吓,吓不行就骂,骂不行就打,最后"屈打成招",父母则得意洋洋:难不成我还治不了你!可是,这些父母有想过孩子心里的感受吗?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接受你们的"教育",虽然表面上服从了,可是心里的反抗会越来越强,无处发泄时他们只能通过骂人,打闹,搞破坏等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最后被大人贴上"多动症"、"坏孩子"等标签。
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不听话,不服管教。你说向东他偏向西,你说朝南他偏往北,总之就是跟你对着干。是孩子天生难教吗?是孩子天生就是破坏王吗?是孩子天生就是叛逆者吗?
显然不是。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别人家的孩子",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就在父母的教育方法。民间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之道,不少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棍棒底下长大的。所以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也把这一套继续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打骂孩子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会给孩子的童年造成阴影,不但不能使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还会给他们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视为"自闭症儿童",有些甚至需要长期服药,就是因为长期受到心理上的虐待,致使心理扭曲变形,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活在暴力压抑的环境中,渐渐失去自我,封闭自我。
经常受到父母打骂的孩子难以塑造自己的人格,他们的认知水平难以提高,思维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外在的行为模式。
父母总是喜欢把自认为对的强加给孩子,认为自己是对孩子好。从不考虑孩子是否能接受,怎样才能接受,该使用什么方法,而是一股脑儿的全塞过去。
真是粗鲁的教育!
孩子都是天使,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他们天生就有向上向善的心。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孩子与父母不在一个频道上再正常不过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处事风格,孩子也是。所以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思想强教孩子,而是要和孩子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错的很离谱。
父母要尊重孩子,爱孩子。孩子的心都是善良的,积极向上的。他们不会故意不听话,故意使坏,故意忍人生气。他们做这些事的背后一定有原因,而这原因往往来自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别把孩子当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和他平等的交流个探讨问题,有时候孩子比父母更懂事。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孩子阅读,陪孩子玩耍,陪孩子体验,陪孩子领略大自然。陪伴是高效的做伴,而不是无效的陪着。陪孩子长大是一生最有意义的事。
父母要对孩子放手,相信孩子。许多父包办孩子的一切,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这是在害孩子。他们觉得孩子小做不好,或者不具备做事的能力。如果不放手让孩子试一试,怎么知道他们做不好呢?又怎么使他们进步呢?事实上,放养的孩子更容易掌握解决事情的技巧,他们的头脑也更灵活。
我们的教育要从被教育者出发。大喊大叫,打打骂骂,暴力威胁,从来都不是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真谛是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