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提起它,我的第一反应莫过于冗长而悲恸的丧曲,在陕西,红事罢了,白事是少不了唢呐声的,我也因它落足过眼泪,甚至一度有些厌恶它——每次它的响起,都昭示着一个生命的终结。
所以刚提到这部影片时,我脑中萦绕的就是无尽的丧乐,也不出意料的,出现在影片之中。
四台,八台,百鸟朝凤。
这是丧乐的规格,而最高的百鸟朝凤,只有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
是以,在面对“钱不是问题而德行有问题”的逝者,老唢呐匠很坚定地摇头拒绝吹百鸟朝凤。
坚定,是这部影片的足迹。
老唢呐匠对于“规矩”的坚定,对于传承的坚定。
年轻唢呐匠一开始并不情愿去吹唢呐,却在接触唢呐的过程中将它融入到生命中,坚定于这项传统的艺术,坚定于自己对师父的承诺。
他们两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一开头,就可以看到结尾。
影片开始,父亲带着儿子提礼磕头地去找老唢呐匠收徒。那个时候,唢呐匠具体的意义我感知不深,但是模糊中还能感受到在八十年代唢呐匠的地位。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唢呐的意义逐渐沦为了“凑热闹”,唢呐匠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甚至到最后与西洋乐队同台时遭到人们的嫌弃与制止……
个人的坚持,在时代的巨轮之下,显得微不足道。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吴天明,而这部电影的年轻唢呐匠也叫天鸣,我就一直在想,这是不是个巧合。吴导演我并不熟悉,所以特地百度了一下,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作品风格很像文学界的贾平凹,质朴、简单又蕴含深理。
这部影片是与《美国队长》一起上映的,高口碑而低票房,是现在的状况。我最开始知道它,就是“制片人跪求影院多排片”事件,我有些惊讶与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影片才能使一个老人如此,然而也挺遗憾,这部影片的排片并不多,而且都是很小的影厅。我有些悲哀的发现,这种手法质朴思想深刻的情怀影片,正如唢呐一样,被他们坚持,却不可避免的走向没落。
所以我想,天鸣也是吴导演自己的一个映射。
在这个西洋乐器力压传统唢呐的时代,一些味同嚼蜡般不痛不痒的商业片也成为人们的新宠,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深度,有的只是几张年轻靓丽面庞的加盟,诉说着一些扯的不能再扯的所谓的青春伤痛,然而那些所谓的青春,与我们相差甚远。
与其说变的是时代,不如说人心里的那点敬畏与庄重没有了。
这样的转变,更像是一种享乐主义的爆炸。鲜有人再去认真琢磨其中意味,更多的是高兴就好。更多的迎合予以推动,导致了一个难以扭转的恶循环。
影片的最后,天鸣吹起百鸟朝凤给逝去的师父,隐约里,师父由笑转为黯然,最终只留下一个离去的背影。
戛然而止。
这样的结局给我一种很突然的感觉,他没有说天鸣最后如何,也没有说唢呐最后如何,就这样一个背影,离去。
那曲百鸟朝凤,仅仅是吹给逝去的老唢呐匠吗?
然姐说,那曲百鸟朝凤也是吹给唢呐自身,吹给一样命运的传统文化。
我隐隐也有此想法,甚至更觉得也是吴导演对于自己电影的一曲悲切之音,他自比天鸣,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情怀影片失败的传承者,在这五光十色的急躁社会中苦苦坚持。他们,同是直线的思维,坚持。但我不希望是如此,因为这些传统、这些深邃的东西是我们自古而生的根基,若是连它都被百鸟朝凤一曲告终,那我们以后凭何说我们的源远流长,又在哪里去沉淀浮躁的心绪。
百鸟朝凤,不应为传统而奏,更不应该为深邃而奏。
希望有更多的人走入影院,感受双传统的魅力,难得一次,与心中的静谧之处对话,无有享乐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