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感觉遇到了一本书,遇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遇到了一位智者,书中内容深刻但不晦涩,简约但不简单,又如同照镜子,照到了自我的深处,接下来我谈一下几个对我启发比较的内容。
在谈内容之前先说说书中理论的作者阿德勒,今天我听到一句话说读书就是读人,我觉得很有道理。书的开篇澄清了一个问题:阿德勒和弗洛依德年龄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关系,不是师徒。除此之外,阿德勒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个子矮长相丑,幼年患软骨病,四岁才会走路;后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几天后病情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后来,他回忆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成为了心理学的“第三巨头”,他的理论在我看来更有实践的价值,因为他超越了自卑与恐惧,活出了自我。
书中通过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来展开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论证。第一章抛出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是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而目的论的前提就是“人是可以改变”。人们时常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章又提出来“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指出阿德勒心理学还是“使用的心理学”,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第三章讲“自由”,这种自由是“被别人讨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被他人左右,为他人期待而活。这一章着重讲了课题分离。第四章讲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讲到了价值;第五章核心观点就是活在当下,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心理创伤不存在
这观点一出,相信很多人我一样震撼。因为我们听说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忽然阿德勒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书中说这一观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他破斥的理由是: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对于这个观点,在看这本书时我是可以被作者的论证给说服的,但是回到生活中,我依然会觉得弗洛依德的原因论有他的道理,在这个部分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还很多。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这个观点我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不幸和痛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立即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实验,我自己带孩子,当两个孩子不听话,让我焦虑时,我的悲情就上来了,继而转为对老公的指责,我觉得自己不幸极了,事实上这种感觉完全是我自己选择的,我为什么要让自己处于这种受害者的角色,我不开心。我需要获得幸福,于是我鼓起勇气,对不幸说NO。我一改变,整个家庭的氛围就改变了。明白了这一点,我觉得我的情绪和生活变得可掌控,也增加了幸福感。
还有我想换离家近的单位,但是一直没有理想的工作。通过这个观点我内观到,其实我不想换,我担心着宝宝,我顾虑很多,因为不想换所以才有当下的行为,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没有下决心去找工作。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生活的不安感,“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点中了我的要害。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这依然需要勇气,一些客观事实,大多数人会认为很负面,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主观解释,比如身高的矮,长相的丑等。看这句话时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他认为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而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引起了情绪障碍。事实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一念之转”改变事情的结果,这个理论极其好用,而且也很积极正向。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负的人是有优越情结的,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虚假的优越感是借助外在的一些东西如权势、财富、声名、过往的光辉经历等来彰显自己的优越,这种优越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不是自卑是什么?怎样可以不自卑,作者也给出了答案:不与任何人竞争,要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虽然不同但是平等”,能做到不与任何人竞争,还是需要勇气的。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走在后面,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开来
把自己和关系比较远的人的课题分开来,通过一定的修炼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和自己的家人可能难道就比较大,书中说即使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责任和爱的绑架,让我们很难放下孩子的课题,做到不越界,但是即使我们的孩子从剪断脐带的那刻,他已成为独立的个体,他/她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父母的期待而活的。所以得放下,放下并不意味着放任,要关心,在对方需要帮助时我们要给予无条件的帮助和爱。
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有人会说做到被人讨厌挺难的,不被讨厌你就真的快乐吗?注意这里是不要害怕被人讨厌,而不是惹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我们看到很多八面玲珑的人,觉得他们发展的很好,殊不知他们是极不自由的,想通了这一点,也就不会羡慕或者学习他们了。这个也可以解释上下级关系,纵使我们如何做,也不一定领导会喜欢,如果我们为领导的评价所累,所担忧,这种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也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就谈不上幸福。
赏罚教育是为了操纵孩子
阿德勒强烈否定赏罚教育,认为赏罚教育是为了操纵孩子。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想要人去表扬,这是把人际关系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平等的横向关系,因为我们和别人是“不同但平等的”。这个观点给我们教育孩子又带了挑战,不赏罚,怎么教育啊?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成为“鼓励”。关于鼓励我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努力吧。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我们一直讲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解决忧虑最好的方式,不念过去,不畏将来,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活好了一个个的当下,也就累计美好的过去,故而影响美好的未来,而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当下。有一本书叫“正念”与此观点如出一辙,保持正念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不急不躁,静水流深,慢慢沉淀,慢慢积蓄力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感觉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