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给11岁的儿子报了一个少儿网络编程班,学费198,共十节课。老师说,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十节课的任务,就会获得一百元奖学金,相当于退一百元学费。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有意思,价格不贵,还能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然后近一段时间,我自己也报了一个网络社群营销培训班,在上了两节免费课之后,负责老师说,若想继续学习,需要交29元押金方可继续学习,学习期满,需要经过考试,如考试成绩合格,则退回29元押金。我私下里问老师,我说这么好的课程,为什么你们不实收,还要退?老师说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共同学习,但我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行为背后必然有它的深层次逻辑。
晚上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我提到这两件事,“智多星”浩哥说,这是他们用这个行为给人形成一个期盼感,我一愣,忽然恍然大悟,会心一笑。我立刻跟他们说,做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确定加不确定,因为确定是安全感,不确定产生价值感、意义感,其实这一推断可以说适用于生活中诸多方面。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的问题,如同以前我写过的文章的观点: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守成和发展。守成就是确定感,而发展是从不确定感带来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我把不确定行为,分为向上和向下两部分,向上是期盼,是希望带来正向激励,然后向下部分是对未来可能会失去的担忧害怕。其实总结起来,不确定还可以叫做另一个词:悬念。悬念是根绳索,连接着我们和这个世界。没有悬念,这个世界是多么无趣,无聊、无意义。虽然这个理论没有几个人明白,但是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比如一个人说话做事,能落到实处,就给人确定感、踏实感、安全感,但一个人说话做事只停留于此,没有对未来的期盼和对未来的顾虑,我们就觉得他是一个比较无趣的人、得过且过的人,没有上进心、缺乏价值感的人。
而在商业思维中,很多营销方法都在应用悬念策略,如果说一件,产品的基本价值,是确定感,那么促成销售成功的,往往是不确定感,由不确定感带来的欲望、焦虑,恰恰是推动用户购买行为的背后的力量。这就是销售心理学当中的两个经典理论:制造诱惑以及制造恐惧。诱惑可以产生驱动力,恐惧或者焦虑也可以产生驱动力。而只有确定感是不会产生驱动力的。
一个人写文章讲故事,摆事实讲道理,让人感觉说理透彻、脉络清晰,若是善于利用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那便是技高一筹了。
我们还可以继续在生活中观察很多现象,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事件中,应用了这种确定+不确定的策略。 这种策略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符合人们的心理特点的。
简单来说,人需要确定感,因为确定感让人踏实,但是人同时又需要不确定感,因为不确定感能产生生命成长的驱动力。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东西让人产生确定感呢?第一,眼见为实,能亲眼求证的东西,产生确定感,第二,以具体化、数字化代表模糊化,记得以前开会,有个老总就讲了一句话,有很多人谈理想、谈规划,都是表态打鸡血,但是人们听得云里雾里。他认为根本原因是没有把目标具体化、数字化。一旦具体化、数字化,就会给人明确的感觉,也就产生了确定感。
那么,人怎么去区分和对待那些不确定感呢? 第一,不要过于追求确定化,留一半机会给不确定性。什么意思呢?因为不确定性往往代表未来、代表机遇,而确定性代表现实、代表当下。有些人为人处事怕吃亏就是这个意思,他把账算得非常清楚,一毫一厘,锱铢必较。后果是什么都确定化了,但是代表未来的、代表机遇的不确定性就没有了。中国文化讲究艺术作品的留白,也可以以此类比,留白就是留下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也就是审美当中的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恰好是不确定性的。
第二,正确面对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可以表现为未知的诱惑或者未知的恐惧,但是大家都知道,风险与利益并存。人性本质上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这个时候一方面要勇于面对不确定性,一方面要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识别能力,提前剔除那些风险太大的不确定性事件。
其实,不确定性也可以看作是哲学的“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说法。大众都认为哲学是没有确定价值的,因为不能直接换来生存的物品,不能折算成价格。但是,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无用之用”,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才能提供“大用”。
愿你深刻领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本质和精髓,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