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椰子花和竹丛中,
佛陀早已安眠。
无花果枯死在路边,
基督似乎也一起死去了。
但是我们必须休息,
纵然在戏剧的背景前。
这是芥川龙之介在作品《河童》里的诗句。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界怀疑主义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揭露和对利己主义的嘲讽,而被嘲讽的人性就像一个畸形的婴儿。
如果芥川龙之介的名字陌生,那么《罗生门》一定不陌生,只是,被拍成电影的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中的节选故事的组拼。真正的原著罗生门是芥川在1914年2月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短片小说,取材于日本古老的故事集《今昔物语》。故事描述了一个大灾荒年代走投无路的家仆,在犹豫是做强盗还是饿着等死的时候,他遇到了城门上拔死人头发的老妇。老妇的利己主义思想动摇了家仆心中仅存的善念,最终,家仆为盗。《罗生门》所表达的怀疑主义和芥川对利己主义人性的绝望也成为了芥川后来的创作风格。
虽然《罗生门》是芥川的第一代表作,但促使他成名的却是另一部作品。
1916年2月,在进入文坛泰斗夏目漱石的门下的第三个月,芥川发表的《鼻子》,获得了漱石的热情称赞,这一次,芥川迎来了他作家生涯的黎明。
1922年1月,芥川在《中央公论》等四份一流杂志的新年号上同时发表了《竹林中》等四篇作品,其中以《竹林中》最为巅峰。《竹林中》围绕一名武士被杀的事件,由樵夫、大盗、武士等七名当事人进行讲述,众人的讲述各不相同,由此表现了人心的微妙和人生真相的难以把握,这部作品也被选入了电影《罗生门》的拍摄,可以说它是作者怀疑主义的绝美展现,它和小说《罗生门》更是芥川创作主流思想的典型代表。
芥川的另一部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赫赫有名名的《地狱变》,这部作品仍然取材于古典,描写了一位痴迷于艺术的画师良秀奉命创作《地狱变》屏风,却因为无法画出地狱中女子被烈火焚身的场面而苦恼,后来良秀目睹女儿被活活烧死,他的脸上却洋溢出“心醉神迷的法悦的光辉”。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文风既有艺术家沉迷于创作的热烈,也有凌驾于亲情和人情之上的极度残忍的艺术至上,可以说《地狱变》已经把利己主义思想端上了巅峰,让人望而却步。
对芥川来说,文学创作正如他的生命,甚至高于生命,这一主张在《地狱变》的字里行间里被精彩流露,这种境界也使得他在后期创作瓶颈,无缘佳作之后,变得萎靡不振,开始坠入思想的深渊,最终无法自拔,自我了结,所以,越到后期,芥川的作品就变得非常悲观,多处提到死亡,文字压抑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