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蕾
年轻意味着永远不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年仅24岁的我,开始考虑老年生活了,是有点过于忧虑了。但是经过这两周的换宿体验,我又不得不写点什么,因为从我的换宿主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美好的老年生活。
朋友说,他在这里的生活体验,让他突然有了目标,那就是拥有像他们那样的老年生活。而在此之前,他在国内工作始终迷茫,不知道奋斗为了什么。
老了,依然有自己的生活
最近在看巨婴国,讲了很多父母与子女的共生关系,无论是老人还是成年人,实际上都是巨婴,需要依附于别人而存在,没有独立个体意识,也没有个人生活。
当我故意告诉老妈,说以后不需要他们带孩子时,我妈连忙说带孩子就是他们觉得最有意义地生活,不然多空虚。老妈是教师,思想相当开明,却也仍旧以我和我弟的生活为中心,因为爱我们。
Karen和Tony是我的换宿主,他们大概七十多岁了。两人生活在阿德莱德郊区的一个小镇,一栋大别墅和一个超大花园。
他们的儿子女儿们在各处生活,近的开车半小时能到,远的在美国英国。
两人从小都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年轻时四处闯荡,在澳洲大部分城市都生活过,也曾居住南非,没停过四处打拼,十几年前路过阿德,觉得就是这儿了,就此安家,时至今日。
听他们的故事,总是既有旧时代的印记,又有新时代的精神。
旧是因为许多上世纪的战争故事,听起来都像电影情节,Karen给我看她的外祖父120年前拍的照片,西装革履,十分帅气,还有她的母亲,一如当今从CBD走出的高级白领。她的物品和故事,都是我不曾了解的历史。
新是因为我和她相差五十岁,却没有观念差异。她接待世界各地的helper,充满好奇地学习各地文化,强调open minded,虽然人生经验丰富,但是不随便judg别人。和Karen 的交流,就像平辈那样,毫无障碍。
他们最爱追的剧《Doctor Who》,从1961年开播,到了今天,他们还总是激动地坐在电视前等更新。
他们定期都计划一场旅行,马上要开着自家房车进行40天的公路旅行。Karen兴奋地说终于要去度假了,虽然度假每年都有。
他们注册了狮子会会员,作为志愿者帮助社区项目运营,募集资金,搭建公共设施,帮助受灾地区。Tony作为协会主席还要经常组织开会。
他们开放自己的家给来自世界各地的helper ,让他们了解澳洲文化,帮助他们提升英文。Karen说,最重要的不是你们帮助了多少,而是陪伴的时光,我们想要认识不同的文化。
……
他们的生活是那样多姿多彩,一点儿也不乏闷。不需要孙子孙女围绕在身边解闷,自己就玩的不亦乐乎。
我期待自己七老八十的时候,也像他们那样,活得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爱。
生活需要仪式感
相信在本地家庭待过的人,都会震惊于他们的厨房用具的琳琅满目,生活用品的精细考究。
也许还保留着一丝英国贵族的气息,他们的生活还带着些仪式感。
食。只吃有机食物,不接受任何工业用料,只饮用自己净化过的自来水,有自己的独家做菜食谱,能homemade任何果酱等。吃,是生活中的烟火气,吃的讲究也是一种仪式感。
餐具。晚餐碟与午餐碟不同,做任何甜品糕点都有专门的器具,餐前摆放好餐具再入座,各种功能的数不清的杯子碟子。
小酌。家里有个Bar,摆些啤酒红酒威士忌,两人晚餐后小酌一杯,很合心情。
旧物。家里随处挂着家族老照片,动辄几十几百年,还有用了四十年的微波炉,一柜子旧录影带,从祖母传下来的剪刀,Karen说她喜欢照看这些物品。
很多很多细节……生活的仪式感来自于热爱,一点一滴地珍藏,不将就,不妥协,不随便。
毫不吝啬地表达爱
如果说你是一个惧怕婚姻的人,一定要看看Karen 和Tony 的婚姻。
Karen从来都是用Darling 来称呼Tony,Tony 也总是用Yes General 来回复Karen。
两人经常拥抱,接吻,摸头来表示爱意,这似乎是只存在于热恋情侣的举动,很多人结了婚后就只顾得上茶米油盐,而忘记了向对方表达爱。
他们相互尊重,理解,也全心全意地照顾彼此,是爱情最好地模样。
记得最近微博上经常看到转发一组图,是两个老人在玩儿搞笑玩具相互逗乐,很多人感慨,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爱情。我想说,我看到了Karen和Tony,就看到了我期待的婚姻生活地样子了。
学会爱,表达爱,是一辈子的功课,也是要做一辈子的事。
后记
很感恩在阿德莱德遇到他们,这样一对充满爱的夫妇,与他们一同度过了美好的日子。
丁少接着来要继续澳洲之旅,遇见更多人。
神奇的澳洲,旅行者们总是在冬季大迁徙,从南到北,像候鸟一样寻找温暖之地。
#丁少小蕾生活纪录片#
记录更多生活细节,值得自己未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