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两点半,在小东门的补习班碰到小Q,正在等儿子下课。家有初三考生的家长多多少少都有些焦虑,小Q更是眉头紧锁。她说:“这么紧张,这个鬼伢,在家里不仅仅不复习,还天天跟我们吵架。每天回来,写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开始搞自己的,磨磨蹭蹭,简直不能跟他说一句话,一说话就大呼小叫,完全不能惹,问都不能问。”
初三的孩子,早就应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家长这么紧张,我很能理解。
下课后,小Q让儿子先吃便当,儿子吃完后,她才开始吃午餐,正妈妈吃饭的过程中,儿子拿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我想:这个孩子很不错啊,和妈妈嘴里的那个叛逆的少年根本不是一回事呢。
妈妈吃完饭,整理好餐具后,戏剧的一幕上演了:
“把作业收起来吧,一会儿六点在中南路有课。去了中南再写作业!”妈妈说。
儿子头也没抬:“一会儿,一会儿,等我写完这道题就走。”专心地写着。
小Q说:“那写完这道题就走啊!”然后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脸上写着不开心。
约二十分钟过后,小Q问孩子:“这道题还没有写完吗?你搞什么在?磨磨蹭蹭的!搞快点,去中南路再写!”
“等我写完这套卷子,快写完了!”儿子依然没有抬头,还在奋笔疾书着。
这次小Q有些不耐烦了:“说好了写完一题的,又变成了写完这套卷子!你怎么回事啊!”
儿子没有说话,还是写着。
又过了二十多分钟,小Q极不耐烦了:“写完了没有?写完了好走!”
儿子说:“早写完了,我在写第二套,等这一面写完就走!”
小Q火了:“从一题,到一套卷子,又变成了第二套卷子的第一面,你怎么回事啊!说话能不能算点数?就不能到中南路再写吗?中南路有自习室,不比这样写舒服些吗?”
儿子抬起头说:“我现在想写作业,现在我的思路很清晰!而且这里写也没什么不舒服的,你到底让不让我写?”
“反正你不气死我,你就是不开心的!”小Q 一脑愤怒地走向我,继续泄渲着对孩子的不满。
我对小Q说:“六点上课,从小东门到中南路走过去也才半小时的路,搭公交就算是堵车也不过才十几分钟,再不济,等到五点半,我丫头放学,我们俩一起打个出租车去,反正四个人打车也是十元,搭公交也要八元。儿子要写作业,在哪儿写都是对的。”
小Q坚持认为这是儿子不听话的表现。
我对她说:“这个世界上两个人相处,不是你让着我,就是我让着你,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当妈妈的让着孩子一点也是可以的。你在吃饭,他知道利用等你的时间写作业,就说明孩子心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写作业有时跟看书一样,入迷上瘾了后就是有点欲罢不能。像我小时候看书也这样,要么不看一会就是几个小时,所以也能理解。”
“那凭什么不是他听我的,非要我让着他?不行!”小Q红着脸又走向儿子。这次小Q成功地让孩子收起来作业,背着书包去了中南路。
过了段时间后又遇到小Q,依然是说孩子不听话,回到家里直接把房门一关不让她进房间,根本不知道儿子关着门在干什么。
2
有一天搭公交,看到一对母女也让人十分回味。
女儿有三十多岁的样子,看起来身体有些不舒服,脸色不太好。妈妈看上去有五十多岁,她让女儿在车的最后一排站下了。
等过了一站后,后车厢的第二三排有人下了车,空出来了两个不在一排的座位,妈妈站下来后叫女儿也站到前面去。女儿说:“我不想动,就这样坐着吧!”
妈妈说:“后面不舒服,很颠人。坐到前面来!”
女儿说:“也就前一点,一两排而已,算了,我真不想动。”
妈妈生气地说:“叫你坐到前面来就到前面来,搞什么沙!”
孩子无奈地坐到前两排去了。
又过了两站,妈妈边上的乘客下了车,妈妈又叫孩子坐她边上去。女儿说:“就一两站了,让我舒服下好不好?”
妈妈说:“我在你前面,你一会下车也要经过前面,快过来!”
妈妈的强势没有给孩子一点商量的余地,三十多岁的女人,再一次顺从了妈妈。
3
在亲子教育中,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终身困扰的,应该就是父母的强迫症。
鲁迅先生曾经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长期由父母说了算的孩子,极有可能往两个方面发展:1,叛逆;2,软弱。
而不论是叛逆还是软弱,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源自三点:
自尊;
他尊;
尊他。
自尊=自我的成功÷抱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理论),他尊=对别人有用×关注,尊他=对别人的包容×赞美。
4
当父母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以家长的姿态强迫自己顺从自己,与其说是权威,不如说是仗着自己强大或孩子对自己感情上的依赖,而逼着孩子让步。
大多数人际关系中,痛苦往往来自于身边最亲近和信任人,伤害了自己。
但真正的问题是: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很久,被压制久了的孩子对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都还记忆犹新、反复回味……于是,失去了正确与人交往的能力,他们有些显得敏感、拘谨;有些表现出来的是粗暴、冷漠。
5
学会改变自己的强迫习惯,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我们才有机会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