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关系最长久?什么关系最难处?
0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只有夫妻关系最长久最复杂(也可能最简单)。两个背景有着无数不同的人,通过恋爱婚姻走到一起,尽管以要经历千般坎坷万般曲折,有的甚至要九九八十二难都不止,然而多数人还是会过到花自漂零水自流。
有人经不住煎熬,早早就撤出围城;有人在战斗中经历了春夏,却在夕阳无限时结束了因缘;有人虽然把婚姻进行到底了,但实在是有量没质,除了保持住了婚姻,几乎没有爱可言;真正把爱情进行到底的人与另一半之间关系非常真诚,很少看到相互指责攻讦。
读者君,你和你的另一半,是怎么样在这条路上前行的呢?是相互搀扶还是相互拖拽?
02/
夫妻关系模式有千万种,城里的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另一半,适应婚姻关系。这种学习无疑对婚姻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好处,它能使得俩人关系经过磨合期而逐步走上正途。
认真学习并努力适应婚姻,婚姻就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拒绝为适应婚姻关系而改变自己,婚姻关系就有可能陷入一种比较艰难的境地,甚至,陷入互怼模式当中不能自拔。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互怼就是!“各”当中的一种。
互怼,“怼”的本意是怨恨,互怼就是相互怨恨。
03/
互怼模式(本文只探讨家庭关系中的互怼模式),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语交流情感互动方式以互相挤兑互相揭短互相拆台为主,常见雪上加霜,很少雪中送炭。成员之间往往不太在意对方做了多少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关注的重点更多是在对方做了什么不合适不得体的事情上,一经发现不管场合不管地点时间,立马指出——有一种终于逮住你小辫子了的感觉。
试想一下,如果家庭关系陷入这样一种互怼模式,会不会觉得心都拔凉拔凉的?
怎么整个人都不好了呢!
04/
所有的互怼关系,都可以找到其原生家庭的原因。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国学大师季羡林其学术造诣自不用说,他与儿子的关系就可圈可点;还有某女作家,在清明扫墓时被家人墓碑上泼了油漆。究其原因,都与他们家庭的互怼关系有关,更与其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这些大师学者们在学术上在教育别人方面,做的都是人难以望其项背,然而在对待家庭成员,他们实在乏善可陈。因为自己就陷入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怼模式当中不能自拔。
换个说法,Ta们各自传承了原生家庭的成员之间的互怼模式。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思考,没有改变。
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家庭互动模式是以互怼为主,兼及别样。明明家庭成员之间在互相怨恨啊,为什么这样的家庭还能够维系很长时间甚至直到终老呢?
是适应了呢,还是适应了呢?还是适应了呢?
05/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试验:把狗放进通电的笼子,然后不断用电流刺激狗。最初狗是想逃走的,然而笼子太坚固了,经过多次努力,无法逃走之后,任凭电流不断刺激,狗却已经不动了。这时再把狗挪到一个敞开的笼子里,继续用电流刺激,狗也不在逃走了。
一对已至耄耋年龄的老夫妻,说起话来互怼的程度绝不亚于年轻夫妻。在餐桌上,你埋怨我,我指责你,日常生活中却是彼此关心。他们对彼此的互怼早就已经完全适应,甚至,把互怼当成了一种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辈子都在你埋怨我指责当中,仅有的一些体贴呵护也是不为外人所知。他们却乐此不疲,究竟是怎么了?
读者君,你能想象适应的力量有多大范围有多广吗?
06/
婚姻里,我们就如同那条关在笼子里的狗,起初轻微的电流刺激,都使得我们产生逃离笼子的念头;多少年多少次挣扎冲撞后,终于发现没有办法(为孩子为父母等各种各样的理由)逃出笼子。于是,那些刺激变得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从生理到心理,所有的一切都适应了不断出现的电流——刺激,再也没有出逃的念想了。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所学会的大多都是指导别人指导性的灌输的东西,这种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与人交往的方式。从家庭传承互怼,在学校得到巩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为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技能。读者君,你觉得这算不算是互怼模式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呢?
如果想从互动模式当中走出来,那必须积极改变自己。学会看另一半的优点和积极之处,看到了,不等于改变了;看到了,还得说出来;说出来还得让对方乐于接受。这,才是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改变。家庭成员之间能相互尊重,发现彼此优点,进行有效沟通交流,那种相互怨怼的模式就渐渐的与你的生活远去了。
07/
想一想,一辈子都生活在怨怼当中,是多么无奈,无助,无力自拔,那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事情。
你想不想改变自己?你想不想让怨怼远离你的生活?
文/天长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