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前往忠县一游。近日得空,得以形成文字。
忠县原名临江,在古代出了两个有名的守土忠臣(一为东周时古巴国蔓子将军,一为三国时巴郡守将严颜),所以大唐贞观年间,临江改名为忠州。民国初年改为忠县,沿用至今。
忠县最为出名的景点是石宝寨。石宝寨中有一全木质塔楼,背靠悬崖,临长江,巍然耸立,高度为全国穿斗式建筑之最,未用一钉一铆,景观极具自然性和人文性。另一景点为白公祠,它是忠县百姓为纪念唐代忠州刺使大诗人白居易而建,听说近年祠堂重修时移入了数座汉代石阙,多是全国重点文物,值得一看。此次到忠县,我打算先游石宝寨,再观白公祠。
初五一早,天有小雨,迟疑片刻,还是毅然出门。车行至出城方向,陆续有车追尾,间断性拥堵后方才出了城。高速忠县下道,导航石宝寨,车行驶到县道之上,单向一车道,道路狭窄起伏,弯道极多,路面行人也多,全不避车。车人同路,加之天雨路滑,行车需十分小心。道路险要,两旁风景却是漂亮,时而柑橘成林,金果挂枝,时而山水掩映,水清山秀。到了石宝镇,雨也停了,于是停车步行至景区门口。
进了景区,远看路边有一大石碑,上有“石宝寨”三个楷书大字,路正中一彩色楼牌,上书“江山明珠”。原来,石宝寨所在之山四面孤立,顶上平正,形如玉印,叫玉印山,三峡大坝修筑前,玉印山是突兀在长江边的的一座孤峰,山脚有路同岸边相连,后因大坝合拢水面上涨,山脚被淹,玉印山成了长江水中一岛屿,为保护景区,沿塔楼的山脚修了一道防水堤坝,远看石宝寨如一大盆景立于江中,“江上明珠”“江上盆景”名号因此而来。走过楼牌,便到一拉索桥上,桥是进寨唯一通道。桥面用木板铺成,贯以铁索,通过木板间隙,可看到碧绿的江水,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倒也有一些乐趣。桥的尽头水中,有一小岛,正是石宝寨所在玉印山。走过拉索桥,到达石宝寨下,路分两边,左右均可进寨游览:左侧进,则先走堤坝,至塔楼下,爬楼梯,由塔楼登上山顶,游山顶建筑天子殿后沿另一侧山路台阶下来;右侧进入则相反,但不能体会登塔之乐。
我由左面进入堤坝平台。堤坝外侧是浩瀚江面,轮船往来,内侧是玉印山绝壁,老树倒垂。心想,若得天朗气清时节来此,吹拂面轻风,赏粼粼波光,岂不快哉。话说间,见悬崖之上,现出塔楼一侧身,飞檐翘角,奇特异常。急行至塔楼正前方视之,青瓦红楼,层次而上,果然气势磅礴。数了下共十二层,暗想,古塔一般为单数,此楼为何不拘古法?至塔下,先见山门。山门为石条砌成,底色为黄色,横匾上书“梯云直上”,两侧无楹联,却有浮雕,依次为龙虎梅菊等物,饰以彩粉。横匾之下,雕有双狮戏球,横匾之上,又有石雕的小竖匾,写有“小蓬莱”三字,周围五龙环绕,雕工极为精细。山门外廓,亦雕饰繁杂,此不多言。
由山门入寨,即进入塔楼底部,右面一个大碑刻映入眼帘,通体正楷,字迹清晰,记叙了清朝同治年间重修石宝寨经过,文句颇好,开篇略云:“蜀中山水之盛甲于天下。自峨峰岷岭迤逦而来,扶与磅薄之气,钟于东南,兀然孤峰拔地,矗立于大江之滨,载诸志乘名号玉印。前人创建危楼高阁,层累而上,庙宇花宫,巍然焕然。……”石碑旁有台阶上楼,台阶两边木柱上有对联一副:“千寻阁道冲霄汉,一柱奇峰瞰大江”,上联写的是石宝寨楼阁气势雄伟,下联写玉印山地势险要,极为贴切,对仗工整。由台阶登楼,逐层而上。见每层楼阁均因山势而建,利用石壁作为一面天然墙体,另外三面,因地施材,立柱穿斗,各不相同。建筑学上的穿斗式,主要靠立柱承重,柱与柱之间靠横木贯穿,多见于长江以南的明清古建筑。石板寨的塔楼正是如此,主体间架靠木料的穿卯而成,不用铁钉。仔细查看,一些维修却较为粗糙,有的地方使用了铁钉物件,不能修旧如旧,另外,一些电线也直接用铁钉固定在木柱上,可见,文物保护细节方面还需改进。楼塔每层都有圆窗,可凭栏远眺江面,近看楼角屋檐上之泥塑神兽,层层不同,修楼之人,颇费心思。瓦檐上方,却有游人丢弃的奶瓶、零食袋,大煞风景。塔楼每层内侧石壁景物亦有不同,或题刻或佛雕或塑像(其中一层就立有巴蔓子、严颜之像,供人凭吊)。倒无奇特之处,在此不表。
未完待续
�������h��ܴ��F���!f�/�$�%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