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人世百态,没有崇高般的理想英雄,盖世伟人,或者洗刷涂抹的拥有崇高如云般信念的圣人和自己刻画的神。
但是,却皆是这个世界上斤斤计较些蝇头小利、鸡毛蒜皮的的市井小人。
就如张爱玲自己所说的:“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那接下来,就尾随我的脚步,跟随我的眼光所到,目光所及,心之所向,一起来赏析这篇《倾城之恋》的小说鉴赏。
小说欣赏——转载原处:百度百科:作者和贡献维护者:學會—忘記
“超人是男性的,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超人是进取的,是一种生存的目标。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
这段话是:张爱玲在《色,戒》的开头序文《谈女人》篇目里说的。
张爱玲没有直接笼统地将超人概括为理性、男性,神为感性、女性。
可见到了20-21世纪,再将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印象定义概括为理性和感性是不妥的了。
男人不见得更理性,女人也不见得只有感性。连翻译简奥斯汀的小说时,也只是将书名翻译为“《理智与情感》”而不是“理性与感性”,可见人不论性别,都是具有这两种特质的,无非少和多的占比不同。而不必直观概念性的一律认为。“志大才疏、满腹牢骚、狂妄自大又爱自吹自擂”的男性大有人在,而女性这时又显得“文静端庄、优雅稳重、且坚韧果敢”的了。具体事情还须具体分析看待。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书名:《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类别:爱情
出版时间:1943年
字数:5万6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创作背景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2]
人物介绍
白流苏
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但最让范柳原动心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流苏有着东方女性那一低头的温柔。在白流苏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对范柳原的经济依附关系:她第一次到香港,就是为求得婚姻的位置,谨慎的不与范柳原发生关系,因为一旦发生关系,”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然而如果迁就了他,不但前功尽弃,以后更是万劫不复了。“所以她明知要承受家人的白眼和嘲讽,还是豁出去了,又回到上海,目的仍是为了“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回到娘家的流苏与家庭已是恩断义绝,受尽了气,但却不愿意寻找职业,为的是怕“失去了淑女的身份”。流苏第二次回到香港,已是她为谋生而谋爱的失败,所以她只有屈从,做了范柳原的情妇,但仍在思量怎样吊住范的心。流苏的再嫁,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这与她第一次的婚姻没有实质的不同。
范柳原
范柳原是张爱玲作品中著名的风流浪子,然而在纵情声色的外表之下,他又是一个孤独地寻找真爱的人,有着更为宽广的思想深度,表面看似无情,实际上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典爱情故事心向往之,他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只不过是他面对荒唐、庸俗、市侩以及虚无人世的一种反抗和挑战。作为社会的叛逆者,他不为世俗所拘,仿佛是贾宝玉的借尸还魂,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从晚清到达民国,然而却遭遇了更为无情的世情,他的滥情带有对世情和女性的讽刺和调侃,更像是故意为之的“恶作剧”。范柳原的浪子形象在“放浪”之外,另外增加了“流浪”的含义,从他出场开始,就不停地辗转于上海、香港、英国、新加坡、锡兰、马来亚等地,然而天下之大,却没有一个是他真正的家。[
作品鉴赏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这些动听的情节包括范柳原和白流苏人性的可爱处、可笑处、可怜处、可悲处、可鄙处、可亲可信处等,而她们身后香港陷落这个宏阔背景,是他们之间某种关系的宏大隐喻,这种关系就是范、白之间特殊的战争……是男与女的“战争”、生与死的“战争”、爱与恨的“战争”,即人性之间的“战争”。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战争在不断地展开着,看到两个难分上下、同样聪明而自私的男女,怎样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得失,怎样绞尽脑汁地算计着对方,强迫着对方,又被对方强迫着进一步,退半步。
但故事动听之处更在于,他们在相互争斗中萌生了爱情。流苏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女人,她不经意的低头,便成了范柳原心动的理由,如徐志摩笔下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白流苏正是以这种温柔、妩媚、优雅、风情万种的姿态捕获了范公子那颗漂泊的心。然而就像流苏不相信那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她最初也不相信范柳原的感情;“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无所依傍使她变得防范,防范使她变得自私,自私使她头脑清楚,即一开始,她对柳原就抱着战争似的戒备状态。实质上,流苏又未尝不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爱情的战果呢,只不过她采取的是以守为攻的方法。当柳原把“战场”从上海移到香港向流苏发出挑战时,流苏明白他的意思,“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而说到那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柳原想征服流苏又不愿意和她结婚,不愿自缚一个包袱。流苏却一心想和范柳原结婚,当然结婚又有爱是最好不过的,但那是其次的事,或者说是妄想,正如文中所说的:“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在香港相遇,一次次语言上的交锋代表了他们人性碰撞的序幕,自私、聪明、自卑、对彼此的洞察态度,流苏戒备森严,而柳原欲擒故纵。
悲剧意象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爱情观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可以浓缩为“婚姻”、“爱情”两方面,而在对爱情的书写中,她一走上文坛,就带着对爱情幻想的不屑嘲弄,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张爱玲有着完全相反的爱情表达。在她的笔下是现实的,更是悲凉的。她揭示了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看到了没有经济地位的平等,爱情也将是虚空的神话。
《倾城之恋》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张爱玲爱情观的作品。书中的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应该是门当户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婚后受尽夫家的毒打和欺凌,奋而离婚,可见旧式婚姻是无爱情可言,它只是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流苏只得回到娘家,但在资财被势力穷酸的兄嫂哄尽之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无一寸立足之地。这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
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后世影响
由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改编的电视剧于2009年3月在央视第八套播出,原小说是张爱玲最为倾心的作品之一,一对痴男怨女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在其笔下却独有一种韵味和情致,1944年12月,张爱玲曾亲自将这部作品改编成舞台剧于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演。作为电视剧版的《倾城之恋》,这还是首部,该剧由知名编剧邹静之改编,梦继执导,当红实力派演员陈数、黄觉、王学兵等联袂主演。
1983年时,导演许鞍华曾首度把《倾城之恋》搬上荧屏,虽然作品在努力地百分百还原作品,也得到了“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第2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服装设计”两大奖项,但观众似乎不太为所动,尤其是“白流苏”一角和原著的差距,一直是“张迷”们的遗憾。
2006年,《倾城之恋》的新派话剧版本登陆舞台,主演梁家辉更凭此剧获得上海戏剧界最高奖“白玉兰”奖,可以说,话剧版基本是对小说的完整再现。2007年,《倾城之恋》以电视剧的形式再次被改编、拍摄,这个事件本身就是一个看点,也成就了再一次的期待。
作品评价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张爱玲
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没有勇敢承受这种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分量的。于是她便觉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王安忆
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们一样,或是觉得张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叶兆言
五四以来,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的中国作家,除鲁迅外,只有张爱玲。——王德威
她的时代感是敏锐的,敏锐得甚至觉得时代会比个人的生命更短促。——杨照
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听我喜欢的音乐一样,张爱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乐,也不是交响乐,而是民谣流派,可以不断流传下去的。——苏童
热播电视剧《倾城之恋》原著小说,张爱玲作品唯一授权正版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观察和透彻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
——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
作者简介
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参考资料
[1] 刘晓莹、刘晓敏.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性之我见.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94
[2] 开健.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婚恋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
[3] 史玉丰.寻求真爱的孤独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
《倾城之恋》:如果白流苏不穷,她还会看上范柳原吗?
无论女人还是男人,“爱情”只分有两种:一是给“真心”,一是给“真金”。而范柳原明显是给了后者,他喜欢白流苏不假,但还不至于“真心”这个程度。
《金锁记》和《第二炉香》,每一个诞生在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不仅让我们看到她们的多种面貌,更让我们读到背后的封建阶级和人情冷暖。
西汉李延年曾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那在张爱玲作品名中的“倾城”说的也是美人吗?并不是,或许作品中的主人公白流苏在张爱玲的笔下却为一美人,但是与“倾城”的关系未必多大,所谓的“倾城”指的更像是代价之沉重。
在《倾城之恋》里,男人才追求真爱,女人只想搞钱
看了这个故事你会更理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女孩不想结婚,要结婚也必须要嫁给爱情。 想方设法嫁给有钱男人,机关算尽,不过是曲线救国的方式;有本事赚钱的女人,早已经不在乎爱情之外的附加值。她们会和范柳原一样,结婚的最大原因是遇到了爱情。
吾朵小岸 这个世界不薄情,有花有月有爱情。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何止顾曼桢和张爱玲
读壹本 8月11日好书推荐 《张爱玲传》民国才女,出身大多不凡。
张爱玲亦是如此。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世家望族,母亲是一位有着开放先进思想的留学分子。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身上的时代烙印会特别清晰。旧时代的重男轻女,恰恰让母亲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张爱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