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年的在职研考试,我最近一直在学习,除了经济学相关课程,学习最多的可能就是英语了,但是明显感觉英语学起来比以前吃力多了,不管是背单词,听力还是跟人沟通的组织语句,都没有以前学起来那么顺心。我一向是一个方法论者,因此最近一边研究方法的同时,我也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思考,今早突然想到以前初中的时候学的一篇课文,王安石的《伤仲永》,有一点新的感悟,特跟大家分享一下。
《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我上学那会算是语文和英语两科的尖子生了,这么说毫不夸张,这些科目的奥林匹克竞赛我都参加过好几次,但是到现在,可能我遇到一个外国人都不怎么敢开口说英文,这令我感到有些沮丧,从尖子生到打回原形,这其中有些问题我不得不思考一下。
仲永是一个天赋很高的孩子,但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与之天赋匹配的教育,长年累月下去,必然沦为众人。要知道,任何的高超技能背后,都少不了付出无数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仔细想想,好像从未听说过一个人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练习就能成为一个画家或者一个钢琴家,而所谓的“天赋”,或许是在他们异于常人的兴趣力使然,又或许是长辈们为了鼓励继续钻研的美好愿景,又或许,是功成名就之后被归因为成功的一部分罢了。在我们平常生活中,真正像仲永一样没看过书就哭着要看书,一看完就能直接作诗这样子的人并不多。
既然我们生活中的人大多数都不算是“受之于天”,只能算是“受之于人”,那么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这样的话:想当年,我的XX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只可惜啊,我不喜欢那个XX老师/我不想好好学......所以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一直记得《伤仲永》这篇文章,但是今天我重新翻出来读了一下才明白,王安石真正想要表达的,恐怕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泯然众人矣”,而是最后一句“得为众人而已耶”。生活中,既然人人都是众人,那就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受之于人”(接受教育学习知识),这才能避免“得为众人而已耶”(连一个凡人都不如)。
然而太多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异于常人”,虽然不学习,也只是“泯然众人”而已,殊不知,长时间的懈怠,不仅仅是泯然众人,很有可能让你连众人都不如,这就是为什么,我发现我目前的口语能力可能还不如一个常常下班之后去泡两个小时吧的人。
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意味着我的自我放弃,生活和学习有时候教会我们的,往往不是事件或者是知识本身,而是让我们意识到,我本凡人,知得越多越感觉自己无知的越多,越生出对知识的渴求与敬畏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小时候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可能就是我读书时候作文成绩好的原因,大学时虽然不需要写作文了,但也会经常更新QQ日志,写很多的生活感悟,那时候也还有时不时给朋友写写信(我喜欢这样子的交流方式,复古又有质感),因此写作水平还不算退步太多,到现在毕业了,很多生活的感悟可能一篇朋友圈就发了,再后来,朋友圈里的朋友和客户越来越多,就干脆连朋友圈都少了,现在每次想措辞写点什么,总感觉语言很干涩,词不达意,要不就是逻辑性不够,要不就是抒情性不足,这可能又是另一种“泯然众人”的表现吧。
记得当时刚刚开通简书账号是因为学习产品,老师要求的注册的,自己找个主题,坚持写作和运营自己的个人品牌,但是每次在简书里面写几行并不知道如何继续了,其实中途想过多次要重新开始写,但都没找到合适的契机和主题,今天借这个学习英语的感悟更新一下,也暗下决定从现在开始继续开始写作,以后但凡是新的生活琐事感悟也好,读书笔记也好,都会第一时间发出来,想到就做到,同时也是监督自己能不断自省和进步。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