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重温《三国》、《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老的历史剧,一反以前看剧的角度,关注的不再是刘关张、诸葛亮、康熙、雍正等刻意塑造的正面人物,而是曹操、司马懿、郭嘉、周培公、邬先生等反面人物或者隐藏在主要人物背后的谋臣、智囊人物。喜欢看他们自己或主要人物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真是越看越有意思。
比如《三国》的官渡之战,曹操在袁绍70万大军泰山压顶的情况下,面对战心全无的战将、谋臣,曹操没有被事情的表面所迷惑,而是一语道破天机:“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带兵7万在官渡抗击袁绍,并击败袁绍,一举奠定北方。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康熙看中,第一次带他和军机大臣们商议吴三桂削藩,吴三桂漫天要价,需要安置费几千万两白银,军机大臣们就事论事,说朝廷钱不够,无法筹齐安置款项。当康熙问到周培公的时候,他慷慨激扬的说:“根本不用那么钱,几百万两足以,削藩首要在吴三桂,吴三桂首要在下山(离开云南),只要吴三桂下山了,那就由不得他了,所以只要给足吴三桂开拔的钱粮就可以了。(大概意思)”。瞬间被周培公的这份洞察力秒杀,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就是智慧之美。
平时生活中,我们很羡慕这些洞察力很强的人,因为他们能够看清楚事物本质,很多我们觉得很棘手的问题,到了他们哪里就会立马找到事物的关键点,然后提出针对性很强的对策。是什么样让他们拥有了这样的洞察力呢?
在我们印象中,拥有这种洞察力的人,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他们浸淫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过了不知多少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才有获得了这份洞察力。难道就有没有更高效的办法吗?
有的。
我觉得有洞察力的人主要是两方面做得好,只要我们肯努力,也可以培养出惊人的洞察力。
第一,洞察力强的人喜欢从本质出发想问题。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首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而不是被问题的表象所迷惑。
如上面的曹操,认为战争的关键是人,袁绍性格有缺陷,武将们骄傲自满,不服命令,士兵分属也不明确,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肯定是不强的。周培公对削藩的剖析也是层层递进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吴三桂离开云南,从而证明了所谓朝廷钱粮不够的伪命题。
美团在千团大战中,没有跟随大流加入其他团购网广告大战,王兴坚信决定团购事业的本质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他把别人用于广告的钱,投入系统开发和效率提升。最后美团胜出,成就了“新美大”这一互联网巨头,这是从本质出发想问题的胜利。
第二, 洞察力强的人喜欢研究基础理论和知识。知识是有密度的,有些知识密度很低如孔乙己知道的茴香豆的茴字有多少种写法,这种知识对我们洞察事物来龙去脉没有多少帮助。而有些知识的密度就很大,如牛顿运动定律F=ma,知道了这个我们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甚至造出火箭。这就是高密度基础理论知识的威力。
前段时间有个网红“李叫兽”,他的名篇如如《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X型与Y型文案的区别》、《做市场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场"》、《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等等,即使是在营销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人也觉得很有帮助,但李叫兽本人只是个毕业没有几年的新手,为什么他的文章可以让从业十几年的老人都在学习呢?他在一篇《我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文章中进行了分享,他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的时候,会问自己,这个知识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列出五种以上的现象。然后再问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这就是他打造知识体系的秘密。其实就是对行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
任何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中间需要很多的学习和训练。获取洞察力也一样,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法论,努力下去,就一定会拥有一份超越一般人的洞察力。